本網訊 近日,達地水族鄉排老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這批客人的到來源于對水族馬尾繡的青睞。
據了解,此次前往排老村調研的人員有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項目官員韓曉軍、愛馬仕大中華區總裁曹偉明、北京文化藝人發展事業部總經理鄧立、凱里市文化辦專職副主任劉睿、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工作人員龍光婧5人。他們此次前來主要目的是對達地水族鄉排老村水族馬尾繡進行調研,想通過以繡娘生產公司回收的形式帶動群眾將手工藝傳承,為民增收,推動脫貧攻堅的進一步發展。
從凱里出發來到達地,歷經5個多小時的顛簸車程,進入排老水寨時韓曉軍老師不禁感慨到:“我們真來對地方了,這里的人民生活確實太困難,這正是我們做這個項目真正目所在,一定要大力幫助他們把馬尾繡這一傳承工藝發展下去。”
據悉,排老村位于達地水族鄉南部,距鄉人民政府所在地7.5公里,該村有黃土、半坡、排老、大山、高調、上新、下新共7個自然寨。全村共224戶91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6戶387人,屬縣級深度貧困村之一。除1戶苗族外全村其余都是水族,主要姓氏有王、潘、楊3個姓氏。村里世世代代以古老的農耕方式自給自足,馬尾繡成為了他們最重要的修飾品。
水族馬尾繡是中國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馬尾繡的制作過程繁瑣復雜,成品古色古香,華美精致,結實耐用。刺繡圖案古樸、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水族馬尾繡在三都自治縣傳承上千年,有刺繡“活化石”美譽。 在2006年5月,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申報的水族馬尾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雖然水族都是以馬尾繡作為修飾品,但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花紋它是不一樣的,就像三都和我們這里的就不一樣。我真心希望我們這里的馬尾繡也為人們所了解,同時也希望通過馬尾繡這一傳承工藝帶動村里面婦女的經濟收入。”排老村黨支部書記王庭安在介紹時說到。(王興秀)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