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8年10月13日晚,在雷山縣望豐鄉烏迭村建檔立卡未脫貧戶李天清家中,當30戶貧困戶作為“群眾檢查組”對李天清戶家中“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如實核對后,戶主李天清向檢查組的當場表態。
但在這樣的豪壯表態之前,李天清起初的心態并不是這樣的。
“天清,我們群眾檢查組來你家檢查啦,歡不歡迎?”檢查組的招呼。
“歡迎是歡迎,我家還丑得很,還窮得很,你們不要把我搞脫貧了。”李天清的回答。
“你放心,脫不脫貧不是我們說了算,是你說了算,下面我們就六步檢查法開始啦。”檢查組隊員說。
“我們先來給你說說什么是六步檢查法?六步檢查法是: 一看竄戶路平整與否水泥是否硬化;二是繞房一圈看安全量面積住房保障到不到;三是入廚房看設施查衛生查飲水;四是開碗柜冰箱糧倉看吃夠不夠;五是進臥室開衣柜看衣物有沒有;六是在客廳問收入問教育問醫療。”
說畢,檢查組檢查開始了。
“天清,你家入戶道路水泥硬化且平整到戶,公路距離家里10米,你說路滿不滿意?
“這個滿意。”
“你今年夏天打工3個月,得多少錢?”
“3000塊。”
“就只得3000塊?我們一起去的,我才干2個月就得6000多塊。”
“你那么懶,你都得6000塊,實話告訴你我還是小技術工,比你強,一個月4000多塊,我三個月14000塊。”
……
“你家的收入有沒有其他的了?”
“沒有了。”
“沒有了?”
“你家土里的3棵楊梅樹,今年結得特別好,你老婆拿去賣了得不少錢,這個算不算?”
“這個我忘了,算,老婆說三棵楊梅樹得了700多塊。”
……
最后,檢查組給李天清開了這樣一個檢查單:“你家房子獲得老舊房改造,已經沒有漏雨破風情況,你一家三口100平方米的房子居住條件已達到住房保障,廚房灶臺貼瓷磚缺案臺缺水池正在改造,打開水管水流很大飲水無問題,碗柜內有菜食、冰箱肉多、糧食3000斤吃不愁,臥室床鋪整潔衣柜衣物堆放有序四季有換洗,收入有經營收入、有工資收入、有財產收入、有轉移性收入、人均達14000元,教育無子女就讀,醫療繳納保險有保障。”
通過檢查組一項項的核實確認后,戶主李天清不等檢查組報是否符合脫貧,他就自己大聲說了:“我要脫貧,我家脫貧了”。
這樣熱情的表態,已經不是望豐鄉第一、二次有貧困戶自己說要脫貧的話語了。目前,在望豐,來了一場從“爭當貧困戶”走向 “我要脫貧”的銳變。
這樣的銳變,智慧就來自望豐鄉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請群眾當檢查組”模式。
“群眾當檢查組”,一般由本村在任的各級“兩代表一委員”、勞動模范、寨老、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非建檔立卡貧困戶代表、“四類重點”人員代表、意見戶代表等組成入戶調查組,挨家入戶走訪調查建檔立卡戶的家庭情況。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最記得住鄉愁,最了解村情,數得清家珍。請群眾當檢查組的做法,不但解決了群眾過去參與度不高的問題,而且最大解決了從以往的大家爭當貧困戶,隱瞞收入,走向認識到當貧困戶不是榮譽,而是差距,從而讓‘我要脫貧,我不當貧困戶’的發誓大聲說出來。”望豐鄉烏迭村第一指揮長楊承貴說。(李 雪 余勁松)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