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兩個寶貝,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近年來,黔東南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后發優勢,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旅游發展道路。
近幾年,該州相繼編制完成《黔東南州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6-2025)》、《黔東南州全域旅游發展規劃》、《黔東南州鄉村旅游扶貧規劃》等規劃,形成以州級規劃為總綱、縣市規劃為框架、景區規劃為基礎的全州“一盤棋”旅游產業發展規劃體系。通過強化精準營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升旅游服務品質、緊盯A級景區建設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州旅游實現高速、高質量增長。
圍繞“兩高鐵”、“兩機場”及“縣縣通高速”等大交通項目的推進,黔東南創新投融資渠道,加大旅游項目投入,升級打造“千戶苗寨-西江”“千年侗寨-肇興”“歷史名城-鎮遠”“槍手部落-岜沙”等龍頭景區和“民族文化”“特色節慶”“傳統村落”“山水風光”“鄉村田園”等系列線路產品,推動“旅游+”產業融合,黔東南鄉村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成為多彩貴州最靚麗的名片。
“旅游+農業”,大力實施《黔東南州“農文旅一體化”發展推進計劃》,把云谷田園、三穗頗洞農業園、麻江藍夢谷藍莓園等農業園區做成農業景區。“旅游+工業”,按照全球一流的要求打造銀飾、刺繡、剪紙、古法造紙等新的一批民族工藝品。“旅游+城鎮”,按照一城一景的要求,積極推廣劍河按照5A級景區標準打造縣城的模式,加快推進了各縣市中心城市開發建設。“旅游+服務業”,強化“快旅慢游”服務體系的硬件建設和軟件提升,實現了縣縣通高速。“旅游+大數據”,初步建立智慧旅游服務體系、應急指揮調度體系、智慧旅游營銷體系,旅游大數據通用體系。“珍珠+項鏈”,“旅游+”融合發展實現新跨越。同時,深化鄉村旅游扶貧體制機制改革和“三變”改革,實施“五融五幫”推動融合發展,該州相繼總結推廣出了西江“景區帶村”、云谷田園“企業+農戶”、三穗頗洞和麻江烏羊麻“合作社+農戶”、丹寨萬達“企業帶縣”、錦屏縣平秋鎮圭葉村“旅游扶貧眾籌”等一批典型的旅游扶貧新模式。旅游產業扶貧成為全州扶貧的生力軍。
經初步測算,2017年預計全州接待游客總人數8850萬人次,同比增長3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達837億元,同比增長51%,實現持續“井噴”增長。旅游產業成為該州經濟發展“新引擎”。(余光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