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大塘鎮平寨苗寨6組的通組路通了,村民回家的路暢通了。這條蜿蜒盤旋而上的公路,宛如大山的腰帶,公路兩邊茂竹修林,野芳發而幽香,杉木秀而繁陰,平寨村村主任李興安把筆者帶到大塘鎮平寨村最偏僻的排先(6組)自然寨,整個自然寨全部位于高坡上。
“看嘛,自從修了這條路,一切都好太多了,我們現在生活都大變樣,進城很方便了。”村主任李興安指著山下的路高興地向筆者介紹。
平寨村是全省深度貧困村,距離雷山縣城12公里,苗族村寨,全村151戶571人,貧困戶66戶263人,已脫貧45戶194人,未脫貧21戶69人。長期以來,這里交通落后,制約了村民的發展,群眾生活比較困難。
“以前交通不方便,很少有人選擇修磚房,成本太高,一塊磚成本是3角錢,加上運費就5角錢,路不通啊,沒辦法。現在每塊磚3角錢都能運到家門口,以前住的全部是木房子,通過危房改造或村民自建,現在基本上都變成了磚木結構。變化太大了”,李興安指著身后一片片的磚木小洋樓,跟筆者嘮起了家常。
自2017年平寨村“組組通”建成以來,群眾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村寨大變樣。在打贏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中,雷山縣圍繞解決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按照“五個不納入”原則,將“組組通”全部列入扶貧公路建設,通組路帶動農業產業發展,也變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路。雷山縣大塘鎮貧困發生率從過去的50%以上降到了現在的12%以下,這是交通扶貧的最好體現。
路通則百業興,路暢則人心暢。金蒲南夫婦是當地人不等不靠、靠勤勞雙手發家致富的模范,夫婦倆自建了一個塑料顆粒加工廠,把回收的廢舊塑料制品制成塑料顆粒,用來加工水管。“以前路不通,生活比較困難,窮得連電費都交不起,現在我們這個加工廠有固定客戶,我自己有一輛小車和一輛大車,自己運送,一年收入也有個10萬塊吧。”金浦南夫婦手捧著剛生產出來的塑料顆粒,和筆者算起精準收入賬。
去年“組組通”建設,平寨村不少貧困戶參與到施工中,一天也能掙到150元,在建設家鄉同時也有一筆可觀的收入,F在平寨村今非昔比,僅僅是排先(6組)30戶多戶的自然寨都有17輛車了。村民可以通過“通村村”APP實現班車呼叫、包車、小件派送、農村貨運。路通以后,平寨村以“合作社+農戶+產業”模式開辦了生豬養殖場,還計劃將沿公路邊50畝土地采用“三變”模式建成蔬菜合作社,搞循環綜合立體農業,全村貧困戶都入股合作社,信心滿滿發展產業。
山下1.5公里外的雷山至大塘快速通道施工現場傳來轟隆隆的機器聲,施工工人干勁十足,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該項目是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大塘鎮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全長6.36公里,采用一級公路建設標準,路基寬度20.5米,設計時速60公里/小時,項目建成將成為助推大塘極貧鎮脫貧工作的橋梁紐帶,百姓回家的路更近了,農產品進城的道更暢了。
從山頂放眼望去,一條干凈整潔的水泥公路從山腳盤旋而上,一直蜿蜒到山腰上的村民小組,路邊的坡地上長有瓜果豆角和裹得緊緊的蓮花白,村民們在綠蔭環抱的涼亭里談笑風生。(黔東南州交通運輸局 潘文華 黃金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