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山高、谷深、路窄、彎急、道路基礎耐性差,道路交通情況復雜,交通管理難度大,農村交通事故多發。“一人執法,不如萬人遵章;預防事故,宣傳先行”。近幾年來,黔東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隊創新方法探索農村交通安全宣傳新途徑,突破了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向農村延伸的制約瓶頸,開創具有濃郁黔東南州特色的交通安全宣傳之路,積極營造廣大交通參與者學法、知法、守法的濃厚氛圍,提升了廣大交通參與者的文明交通意識。
農村中隊,當起宣傳“先鋒”
2013年,黔東南州委、州政府決定在全州16個縣市設立農村片區交警中隊,每個中隊設中隊長和指導員各1名,每100公里配備3名輔警。目前,全州建立起了64個農村片區交警中隊,共有60多名民警和990余名輔警堅守在崗位上,確保了交警管理縣、鄉“全覆蓋”,實現“道路修到哪里,交警管到哪里”。
針對大隊警力少,很難經常派員深入邊遠村寨開展交通安全宣傳工作,各農村片區交警中隊承擔了大量農村交通安全宣傳工作,當起交通安全宣傳“先鋒”,他們以“五進”宣傳工作為依托,緊緊圍繞公路沿線村寨群眾在道路上曬谷打糧、小孩路上嬉戲玩耍、相互追逐、紅白喜事占道辦酒宴、交通安全意識薄弱等現狀,建立健全各村交通安全宣傳臺賬,明確專人包保,與各村“兩委”簽訂交通安全責任書;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農村交通安全宣傳培訓;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農戶家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群眾講解了酒后駕駛、農用車違法載人、涉牌涉證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帶來的危害及造成的嚴重后果……將法治陽光播撒到苗鄉侗寨的邊遠山村。
“在全州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中,農村片區交警中隊民警、輔警做了大量工作,他們功不可沒。”分管宣傳工作的副支隊長羅森說。
借“民族節日”,搭建宣傳平臺
該支隊巧借民族節日做宣傳是取得良好宣傳效果的不二法門。“借助熱鬧的群眾文化活動做宣傳,不僅擴大了交通安全宣傳的覆蓋面,提高了廣大農村群眾的交通安全意識,也架起了民警與群眾溝通的橋梁,讓更多群眾知法、懂法、守法,共同維護交通秩序。”副支隊長羅森說。
黔東南州素有“百節之鄉”的別稱,“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一年中有節日集會200多個。節日活動有唱歌跳舞、斗牛賽馬、吹蘆笙、踩銅鼓、賽龍舟、玩龍燈、唱侗戲等等。主要的民族節日有苗族的蘆笙會、爬坡節、姊妹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舟節、苗年節;侗族的侗年、泥人節、摔跤節、“三月三”歌節、“二十坪”歌節;水族的端節,瑤族的“盤王節”等等。
每逢這些節慶,各大隊結合轄區實際,組織宣傳民警深入活動現場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民警每到一處,便在活動現場設立宣傳咨詢點,懸掛宣傳橫幅,擺放交通安全宣傳展板,向群眾發放宣傳單,講解交通事故案例,提醒廣大村民群眾節日出行莫忘交通安全,確保度過一個歡樂、祥和、平安的民族節日。還組織會苗話侗語的民警利用民族語言講解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向圍觀群眾宣講交通安全“故事”,教育駕駛人安全駕駛、文明出行。節慶期間,還織織勸誡隊進村入戶開展交通安全勸誡活動,勸誡大家酒后不要開車,交通安全要時刻銘記于心。
“苗侗”雙語宣傳,農民朋友聽得懂
“現在你們用侗語宣傳交通安全知識,我們一聽就明白了。”日前,榕江縣忠誠鎮定達村舉行一年一度“都柳江牛腿琴歌節”,縣公安局交警大隊農村片區一中隊深入現場,用侗語向群眾進行通俗易懂的講解,引起了廣大侗族群眾的思想共鳴。
黔東南州居住著苗、侗、漢、布依、水、瑤、壯、土家等3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總數的80%以上,其中以苗族、侗族人口居多。民族語言和方言眾多,一般的農村交通安全宣傳要突破語言關有些難度。
針對這種情況,在開展交通安全宣傳工作中,支隊積極拓寬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在宣傳民警的配備上,要求宣傳民警必須是少數民族,懂苗、侗等少數民族語言,在和少數民族同胞面對面宣傳時,盡量采用苗侗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講解,讓少數民族群眾聽得明白。同時,主動與村委會聯系,利用村寨廣播,運用少數民族語言向村民宣傳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引導少數民族同胞知法、懂法、守法,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還充分利用山歌為道路交通安全宣傳工作服務,發動群眾創作交通安全山歌,用山歌宣傳交通安全。
聆聽廣播宣傳,安全意識入腦入心
雷山縣方祥鄉水寨村駕駛人唐光綠經常收聽村里廣播“交通安全”節目,他說,這樣的宣傳很管用,我只要不開車外出,經常聽村里的廣播,聆聽交通安全宣傳。這是該支隊充分利用農村廣播的宣傳平臺開展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宣傳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該支隊充分利用“村村通”廣播的優勢,將交警的工作熱點、階段性重點工作和本轄區發生的交通事故情況、特點以及提醒廣大村民需要注意安全事項編輯成音像資料,刻成宣傳光盤送往各村“廣播站”,此外,派宣傳民警深入各村根據本村居住民族特點,指導他們編寫交通安全知識講稿,在村廣播室用苗、侗、漢三種語言向農民群眾進行大力宣傳。在宣傳中,各村根據各自實際,在早、晚選擇兩個時段,分別做到不少于10分鐘的廣播宣傳。
各大隊還經常不斷地深入各村進行檢查指導,定期更新光盤和音頻宣傳資料內容,力爭做到周周有內容,月月有更新,突出趣味性、針對性、實用性,確保廣大農民群眾能聽懂、能接受,安全意識入腦入心。
逢紅白喜事,交警前來打招呼
“若要親人不牽掛,酒后莫把車來駕……”,“莫乘坐農用車等非營運車輛……”近日,凱里市旁海鎮水寨村一戶村民家中辦喜事時,聞訊趕來的交警在現場為辦喜事家人的親朋好友宣傳交通法規。
各交警大隊結合“五進”宣傳工作組織各路面中隊民警針對紅白喜事打招呼工作,走進農戶家中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民警每到一戶舉辦宴席的群眾家中,詳細了解了宴請人數、交通工具等情況。民警告知宴席主人,宴席當天要自覺做好交通安全帶頭人,組織親朋規范停放車輛,充分發揮主人家的作用。這種交心談心的宣傳工作方式得到農村群眾的歡迎和稱贊,更進一步拉近了警民關系,更有效的提升了交通安全宣傳工作效率。
交警“跟場”宣傳,已成為常態化
在黔東南州農村,每個鄉鎮都有固定的趕場時間,五、六天一循環,大家定時匯聚街頭,享受農忙之余的閑暇時光。但是在交通安全意識上他們就會相當薄弱。
為增強群眾交通安全意識,各交警大隊將鄉鎮趕場時間一一列表,抓住鄉鎮“趕場天”的契機,利用“趕場天”群眾集中密集特點,在集市攤點、路口向群眾發放交通安全宣傳資料,零距離現場教育,受到群眾的歡迎。
“每次鄉鎮‘趕場天’,我們都要到場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活動,這項工作已成常態。”雷山縣公安局交警大隊宣傳民警楊正道說。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州交警系統累計進轄區村寨開展宣傳1150余次,鄉鎮1050余次,農村學校1500余次,發放宣傳材料50余萬份,擺放展板1040塊次,受教育群眾達100余萬人次。
“近年來,我們以“多一次宣傳,少一起事故,多一次宣傳,留住一條生命”為工作理念,大力推進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現在,黔東南州農村道路上,守法的多了,無牌無證的車輛少了,酒后駕駛、超員駕駛的少了,農村交通事故逐年下降。”州公安局黨委委員、交警支隊支隊長梁吉鋼說。(唐光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