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法”,著力擴大有效供給
在做“加法”上,“全省加強品牌建設,提高有效供給,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動形成品種豐、品質優、品牌強的貴州特色產品生產供給體系。”彭龍說。
農業方面,走好特色路打好綠色牌。全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大力發展“三品一標”,提升農產品品質,增加市場優質農產品供應。截至2017年底,全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達3496.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比重提高到51.2%;新增19個農產品獲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總數提高到54個。
工業方面,扎實推動產業延鏈和引進。全省以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啟動實施“雙千工程”,特別是“千企引進”,帶來新企業,擴大工業產品有效供給,提高工業經濟整體競爭力。
2017年全省新建成投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14個,對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的貢獻達到31.8%。新增企業大多屬于高附加值、高產值的行業。
“貴州制造不僅有全球知名的茅臺和老干媽,手機、鋼繩、吉他等產品也遠銷海內外,拿手機來說,2017年貴州智能手機產量1855.66萬部,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彭龍指出,貴州制造發生巨變:民用無人機、風力發電機組等31種產品在我省實現零的突破,在統的主要工業產品種類提高到341種,占全國在統工業產品比重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做好“減法”,清費降稅簡政放權
在做“減法”上,彭龍介紹,貴州著力在降低企業成本、推動電子政務、推動“放管服”改革三方面下功夫,清費降稅簡政放權。
把降低企業成本作為重中之重。全省啟動輸配電價改革,開展電力直接交易,市場化交易電量比例居全國第一。多措并舉,貴州打出降成本“組合拳”,2016年至2017年,全省累計為實體經濟企業降成本1300億元以上。
全面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貴州建成全國第一個覆蓋全省的省級電子政務網平臺,打造統一的審批服務平臺、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應急管理平臺,實現“進一張網辦全省事”,提高服務便捷性,促進社會效率大幅提升。
扎實推動“放管服”改革。全省編制公布了行政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權力運行流程圖,省直機關行政職權事項減少78.7%,行政許可事項減少到272項,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有效提高了行政審批效能。
做好“乘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在做‘乘法’上,貴州的舉措是深入推進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著力擴大新興產業投資,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彭龍介紹,借助“工業云”平臺,全省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培育新型制造模式,激發工業發展潛力。
去年,全省爭取到1個智能制造專項和1個服務型制造示范項目,“工業云”平臺注冊企業突破8萬家,接入工業設備和行業專家,為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指導和支撐;全省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58.6%;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40.3%。
做好“除法”,有效化解過剩產能
不但要會做“加減乘法”,貴州還努力做好更難的“除法”。
全省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有關規定,認真落實煤炭、鋼鐵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脫困發展實施方案,不再審批過剩產能項目,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堅決限期整改。2016年全省壓減粗鋼產能220萬噸,關閉煤礦121處。2017年又關閉煤礦120處,淘汰落后產能1749萬噸。
“通過主動壓減過剩產能,持續淘汰落后產能,引導退出低效產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全省供給結構進一步優化,供給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彭龍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