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組通什么時候完工?”“2018年通組公路建設有哪些最新消息?”……4月26日上午,貴州省公路局局長張胤到貴州省人民政府網接受在線訪談,介紹全省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有關情況,并回答了網民關心的問題。
預計到2019年 將實現30戶以上村民組100%通硬化路
穿行在苗寨之間的通村公路,真正打通了農民群眾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貴州省交通運輸廳供圖 韓雙喜/攝)
張胤在訪談中說,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相繼啟動了高速公路建設三年會戰、農村公路三年會戰、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結束了廣大群眾望路興嘆的漫長歷史,越來越多農村群眾實現了“抬腳走上水泥路,家門口前能坐車”的夢想;預計到2019年,全省將實現30戶以上村民組100%通硬化路,徹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打通30戶以上村民組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成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牛鼻子”。2017年8月,貴州率先在全國啟動了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經全面調查摸底,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還有39110個30戶以上村民組未通硬化路,涉及規模9.7萬公里。因此,通過兩年半的努力,建成通組公路9.7萬公里,實現39110個30戶以上村民組通硬化路,其中,2017年投資100億元,建成通組公路2.5萬公里,實現76%以上的村民組通硬化路;2018年投資200億元,建成通組公路5萬公里,實現92%以上的村民組通硬化路;2019年投資88億元,建成通組公路2.2萬公里,實現100%的村民組通硬化路,實現通組公路由“通不了”向“通得了”“通得好”轉變。
在訪談中,網友“清風起”問:為什么只實施30戶以上的村民組通硬化路?張胤回答說,開展農村“組組通”公路是貴州歷史上首次在農村生產力布局、自然村寨定局上的一次大行動,新型農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今天,未來人口的遷徙、遷移是向城市集中,自然村民組只會減少不會增加,這次農村“組組通”公路是一次規劃的大定局。所以,實施組組通硬化路主要考慮的是30戶以上的村民組,以后增加也只能在此基礎上來逐步增加,向城市和城鎮來考慮。
通組公路成為老百姓就業和增收脫貧的重要渠道
據張胤介紹,自2017年8月30日,啟動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實施以來,各種資源各方力量加速向“最后一公里”聚集,在短短四個月時間,截至2017年底建成通組公路2.8萬公里,超額完成建成通組公路2.5萬公里的目標任務,實現1.3萬個30戶以上村民組通硬化路,全省村民組通硬化路率從2017年6月底的68.9%提升至76%以上。
隨著一條條農村“組組通”公路的建成,一輛輛客車開進了村內,一輛輛貨車開進了山區,一輛輛農用車開到了田間地頭。既方便了群眾,運出了資源,換回了鈔票,也加速解決了“黔貨出山”和當前老百姓物流暢通問題,形成了“一路通、百業新”的發展景象。同時,各地組織當地貧困群眾組成勞務隊經培訓后參與通組公路建設,增加貧困群眾就業收入渠道。據統計,直接參與通組公路建設的農村群眾約30萬人次,通組公路建設也成為老百姓就近就業和增收脫貧的重要渠道。
2018年將建成通組公路5萬公里的目標任務
張胤說,2018年,將圍繞完成投資200億元,建成通組公路5萬公里的目標任務。截至4月24日,全省累計開工建設3.5萬公里,完成路面9366公里,完成投資87.3億元。到6月底,5萬公里將全面開工,建成通組公路1.5萬公里,完成投資100億元,到12月底,全面完成建設任務,有條件的地方可提前完成。
在建設中,原則上,通組公路路基寬度不得小于4.5米、路面寬度不得小于3.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強度等級采用C25及以上、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不得小于15厘米,瀝青路面厚度不得小于4厘米;補助資金省級按照40萬元/公里定額補助。
張胤說,各地在實施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過程中,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通過召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與村民自行協商解決土地征用、路線走向等問題。
這些保障措施可防止修出豆腐渣工程
為防止有人打民生款的主意,修出豆腐渣工程,張胤說,要精準識別項目,在項目規劃中運用GPS和遙感衛星技術對規劃項目進行逐一甄別,堅決擠掉項目申報“水分”,確保有限資金能夠發揮最大效率;要規范建設程序及標準,通過公開招標選擇有資質的施工單位“整鄉推進”通組公路建設,同時省交通運輸廳也編制出臺了7個標準文件,并進行了3萬人次的培訓;要強化行業監管,省交通運輸廳充分運用“大數據”,同步建立了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項目監管平臺,對項目庫建立、計劃下達、招投標、施工合同、實施進展、資金使用、質量監督和驗收管理進行全過程數據監管;省“決戰辦”結合工程階段性特質,重點對目項建設程序、工程質量安全及實施進度進行現場督導,對現場發現的問題,下發整改通知書、督辦通知,及時督促整改到位;要強化民生監督。將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作為當前全省第一民生工程,全省紀檢監察機構全程參與,基層一線民生監督員跟蹤監督,積極發動沿線廣大群眾監督工程質量,有效形成了全覆蓋監督網絡。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