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后考生心理容易出現“真空期”
心理專家分析,根據每年的經驗,考生心理危機發生率考后多于考前,對很多人來說,高考是個節點,人生就這樣被分成了考前和考后。考前我們高度緊張,似乎生命所有的力量都投注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燃燒著自己的激情,我們也被要求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注在這件事情上面,而其他的一切似乎都成了浪費時間。所以,很多考生內心都對考完后有著美好的期待,比如我要放縱一次、我要不舍晝夜的打游戲、我要和朋友一起去干點什么等等,但所有的期待都透漏著美好的信息,那是我們等待實現的愿望。
可是,當高考這座大山搬開了,當我們真的有時間去一一實現那些愿望了,在最初愉悅的眩暈之后,很多人卻突然感覺到迷茫,似乎那些事情無法帶給自己想象中的愉悅了。于是我們開始了新的一輪焦慮,對未來、對即將面對的成績、專業的選擇等等,也許有的人會發現,自己其實根本沒有真正的放松下來。
研究和實踐表明,高考結束與被高校錄取前這段時間,通常是考生心靈的“真空期”,這是因為在等待能否被錄取的漫長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試成績和自己預期有較大差距而產生的焦慮和自責,又要承受因等待錄取而產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對前途命運的莫測,又要面對來自周圍人的各種詢問。這些都會讓剛剛擺脫高考壓力的考生繼而進入另一個心理壓力期,也就是所謂的“后高考心理”期。
高考后兩周是考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高發期。在高考結束到入學兩個多月的時間里,考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高峰期共有三個:第一個是高考結束時,第二個是錄取結果公布時;第三個是剛入學時。而考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無聊心理、焦慮自責心理、絕望心理、迷茫心理、放縱心理等。
考生和家長要適時調整心態
對此,建議家長、學校要做好疏導。從心理學的意義來看,得從認知、情緒、行為多個層面來談談放松。
適度原則。即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內,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過了特定的范圍,就會向對立面轉化。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可以試著在調節情緒“宣泄”的程度,拒絕過度刺激,在喧囂中也不忘給自己留出獨處的時間,多于與朋友相處交談分享感受,動靜結合,相輔相成。
悅納原則。即帶著喜悅的心情觀察自己,并最終理解和接納自己。我是什么樣的人?誰來定義我?這絕對不僅僅是個哲學話題,在青春期,這是我們自我認同的核心。可能有的人正在擔心高考的成績,也許有的人已經在自己沒有發揮好的沮喪之中,當看到別人歡呼雀躍的去慶祝高考結束,你可能會感覺到自己在孤獨前行。有這些情緒情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你看,很多人談論失敗和成功的關系,但是能談得好的、深刻的、給人啟示的,必然是那些無數次掙扎于其中的人。
我們無法立即從挫折中總結出什么意義,就像我們無法跨越季節催熟一朵花開,也許現在科技的手段能夠辦到,但那哪還有等待花開的愉悅呢?無論你正身處何種情緒,讓我們試著觀察它、接納它,等待花開。
當下原則。即當你感覺到無法放松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兩個原因,即過去和未來,不斷地去思考過去的錯誤,比如考試中的失誤、沒有做到的地,或不斷的過度擔心成績和它造成的影響,會讓我們處在或者抑郁或者焦慮的心情中,而浪費了此時此刻的時間,這是讓我們放松下來的鑰匙。當然,這不是讓我們只顧現在、不顧未來。我們可以試著在無法放松的時候深呼吸,將自己的時間調到此時此刻,讓自己的情緒情感在在此時此刻。
作為考生,我們在放松的心態下,帶著清醒的覺知去對過去進行總結,對未來進行規劃。高考過后,是整理身心、放松自己、告別過去的時間,也是我們去規劃未來、迎接新生活的時間,愿大家能夠找到自己的“此心安處”,帶著美好的心情,享受這美好的時間。
作為家長,考后父母的態度對考生心態的影響相當大,有時甚至遠遠大于成績本身,所以家長也要適時調整心態。齊娜娜老師建議,家長應該充分發揮'避風港'的作用,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避免與孩子談論高考、成績等敏感話題。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內心感受,給孩子提供適當的機會和途徑,發泄出他們心中的情緒,并及時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記者 陳秋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