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汽車在鎮岑線K9公里處駛入通往小往寨的水泥路,一路沿白水河而上,雖然突遇瓢潑大雨,霧氣在山間亂竄,卻未減輕筆者半點興致。約莫一個小時的車程,小往寨若隱若現映入眼簾。
位于鎮遠縣金堡鎮溪頭村的小往寨,直線距離鎮遠縣城11公里。長期以來,因交通不便,小往寨久居深山,無人問津。而不久前卻有部分企業欣然前往,究竟怎么回事?
而這一切,皆因這條連接小往寨的8公里“組組通”公路的拉通而展開——
“這里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了,聽說家鄉通了水泥路,準備返家發展產業,這次是開車回來找大伙合計合計做點事。畢竟在外務工不是長久之計。”小往村民組長張國發指著水泥路邊三三兩兩的外地牌汽車說。
話說150多年前,小往寨村民陸續從臺江施洞等地遷徙而來,農耕為生,至今他們久居深山已是六七代人。據了解,如今的小往寨有68戶人家,300余人居住在此。
上個世紀70十年代初,祖輩農耕為生的小往村民開始轉變發展方式,在小往生產隊的帶動下種植花生和三七。然而因為大山的阻隔,交通極為不便,往來村寨緊靠一條沿白水河并行的蜿蜒崎嶇的山間羊腸小道出入。要把花生和三七銷售到臨近的村寨,必須通過肩挑背馱行走兩三個小時才能到達鎮遠周邊集鎮。
因為種植花生和三七使得小往生產隊有所結余,在小往生產隊的組織帶動下,村民投工投勞自發修建了一條路基寬度約3米的泥巴路,并購買了鎮遠第一臺紅星拖拉機,勉強算是告別人挑馬馱的歷史。
然而,小往寨終是地處邊遠落后的村落,部分村民開始陸續搬遷,青壯年也基本外出謀生,于是小往寨成了名副其實的“空殼”村。“那會年輕人都出去了,誰會留在村里,留在村里就是沒出息。”回憶過去,張國發嘆了口氣。
因此當地政府幾次想通過“一事一議”提供水泥砂石材料,由于小往寨缺乏富余勞動力,加上通向小往的路屬于基本平行于白水河的沿溪線,建設難度大。交通不便又一次成為小往寨發展的瓶頸。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要求交通建設項目盡量向進村入戶傾斜。2017年8月起,貴州省決定開展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計劃在2017至2019年,投資388億元,對全省39110個30戶以上具備條件的村民組實施9.7萬公里通組公路硬化建設,實現通組公路由“通不了”向“通得了”“通得好”轉變,全面提高農村公路通暢率,切實提升農村群眾出行質量。
同年8月,在鎮遠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鎮遠縣印發了《鎮遠縣脫貧攻堅農村組組通公路大決戰實施方案》,按照“一組一路”原則實施30戶以上(含30戶) 具備條件的村民組通組公路硬化建設,破除農村公路交通瓶頸制約。據悉,鎮遠縣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里程任務為1121公里,溝通461個30戶以上村民組,直接受益人口達11萬余人次,其中直接受益涉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1.4萬余人次,將實現全縣貧困人口全覆蓋。
一個跨世紀的等待,就這樣,小往村民終于等來了“組組通”公路建設的福音。
鎮遠縣農村“組組通”公路項目的實施,充分發揮了交通在脫貧攻堅中的引領作用,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帶動了貧困地區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村物流等產業的蓬勃發展。
脫貧攻堅,產業帶動。如今的小往寨結合自身自然條件,將規劃種植花椒500余畝,種植“黃金”藥材200余畝。小往寨的后山是鎮遠“五云四哨”中的“響古云”,這里植被茂密、古樹長青,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嬌羞欲滴、嫵媚動人,“這里將打造成1000余畝杜鵑花基地,發展旅游業,而依靠白水河的清涼,沿河合抱之木成蔭之利,這里即將打造成鎮遠的又一個游客心靈棲息之地。”張國發驕傲介紹到。
小往寨村民盼星星、盼月亮,不久前終于看到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如今的小往寨就這樣告別了“遠在青山無人問”的歷史,即將駛入歷史快車道,分享交通便捷帶來的“紅利”。(龍飛宇 潘文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