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我國北方陜西、甘肅、寧夏一帶,每年麥熟季節,當地村民們都會走鄉竄戶,替人收割麥子,這群人也被人稱為“麥客”。隨著機械化農具的發展,這一打工方式也被各種聯合收割機替代,不僅僅收割麥子,還包括水稻、玉米等作物,漸漸地,他們被稱為“現代麥客”。而近日出現在羊場鎮的“現代麥客”,是來自蘇北的。
據悉,貴州鎮遠出現“現代麥客”,還是近幾年的事。原因一是貴州鎮遠的人民群眾勤勞,家里勞動力也不缺,不需要他人“代勞”。二是田地多在坡地,交通不便,機械進不去。三是相較貧窮的鎮遠農民感覺“不劃算”,自己動手也就是幾天的事情,何必費那個錢請人收割?可是,近幾年來很少有年輕人在家種田了,都是“老農民”,自己家的稻田都收割不快,哪里還有力氣幫助別人?同時,隨著國家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很多田地都有了機耕道,“組組通”也方便機械開機大部分田地,農民的錢包也寬裕起來,這樣,“現代麥客”在鎮遠也就多了起來。
近日約有30多輛聯合收割機出現在鎮遠羊場,按照他們二十多分鐘收割2畝稻田的效率,一周左右就能把羊場片區的大部分稻田收割了。一位老農分析了聯合收割機的優勢:一是價錢能夠接受(每畝在180元左右),而且收下來的稻谷很干凈,癟谷極少。二是用收割機收割省時間。一般情況下4個勞動力一天也就能收2畝水稻,但是收割機20分鐘就搞定了,省了許多程序和時間。(龍冠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