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今年以來,黃平縣“小米之鄉”谷隴鎮魚良村在″一減四增"推廣種植小米時采用了以機械起壟、黑膜覆蓋、單壟雙行打孔直播或育苗移栽技術為核心,進行規范栽培、綠色防控技術,大大節約了成本。
魚良村位于凱里與黃平縣的交界區域,這里山多地少,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有限。這里的村民長期種植小米,已經形成傳統,在″一減四增”產業結構調整中,這里“輕裝上陣”。
據了解,2018年,魚良村推廣種植小米200多畝,收小米30000多斤,總產值20多萬元。256戶農戶參與項目,用工2000多個,讓大量勞動力實現了就近就業。
今年,在黔東南州農委派遣的專家的安排下,魚良村在小米種植中使用以農機械起壟、黑膜覆蓋、單壟雙行打孔直播或育苗移栽技術。
其中,育苗移栽技術是將米種放置于漂浮盤上進行集中育苗,然后再行移栽的技術手段。
傳統的小米種植辦法就是直接將種子播撒在地里,讓它生根發芽,然后成長。這種方法會有大量的雜草伴隨著小米秧苗成長,必須使用大量的人工除草,這樣就增加了成本等。
“使用育苗移栽技術之后,就不會在動用大量勞力為除草忙活。”黔東南州農委高級農藝師張強說,此外,采用這種育苗技術,還可以提高秧苗的成活率,如果出現小米秧苗壞死的情況,可以通過及時育新苗進行補植,減少損失。
當然,育苗移栽栽培技術目前在魚良村還沒有全面的推廣,“還處于試驗的階段,還需要進行不斷的跟蹤和總結,在總結的基礎上進行優化”。
另據了解,魚良村的小米米粒飽滿,吃起來糯而不膩,口感很好,已經小有名氣,目前售價8一10元每斤。近年來,在黔東南州農委專家的幫助下,魚良村的小米項目在種植技術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畝產從原來的兩三百斤上升到了現在的五六百斤。
“通過科技成果的應用,科學種植,我村在小米的產量和品質上獲得了較大的提升。”黔東南州農委駐魚良村的干部劉太昭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