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這片林區參觀,未進林子,就看到它是密林一片,當時就有點納悶,林子太密,林下經濟怎么搞?
進入林區后,記者才看到林場的真面目:因為樹大樹高,所以就感覺林密,但是樹樹之間,保持了一定的間距,留下了很大的空間。投資商把這些空間全部利用起來,種植菌子。
這里的菌棒 " 一字兒 " 排開,一排又一排,有人說,菌棒的單體有點像 " 炮彈 ",走進進場,仿佛走進了 " 炮彈加工廠 "。
走近這些菌棒,記者看到,部分已經 " 掛果 ",大小相間,相互陪襯,就像一個完整的大家庭里,有大人,有小孩,缺一不可,其中大菌菇看得人心生喜悅,小的則以可愛示人,孕育著希望。
這些菌棒,也不完全是 " 躺 " 起的,還有斜立著的,工作人員說,這是一種測試,所要達到目標就是看看是 " 躺 " 著的菌棒長得好," 掛果 " 多,還是 " 站 " 著 " 更勝一籌 "。
" 測試下來,還是躺著的,效果要好些,可能是因為在這種狀態下它能夠和你家充分的吸收來自大地的水分。" 工作人員說。
此外,斜立的菌棒也不完全是蘑菇,其中有相當部分是木耳,大多已經冒出了新芽。
之前,關于蘑菇種植的報道,記者采訪過不少,但多數是大棚種植。槐花林場的菌子種植基地,清一色是露天的。
" 這種種植,更顯原生態。" 工作人員說,大棚種植通過 " 封閉式 " 的棚子進行空氣和氣候調節,屬于 " 溫室效應 "。露天種植,吸收的是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 " 空氣 ",這樣的空氣,蘊含豐富的負氧離子,以這樣的方式生產出來的菌菇,具有一定的 " 野生性 ",營養價值很高。
不過,這樣的種植方式也有弊端,因為它幾乎等同于自然生長,周期長,這樣,菌菇進入市場的速度就會慢些。
據了解,槐花食用菌種植項目起步于今年七、八月份,總投資 248 萬元,其中企業自籌資金 128 萬元,有香菇菌棒 40 萬棒。目前,已經采摘了三季,主要銷往凱里、黃平市區," 零售價約每斤六元,供不應求。" 工作人員說。
55 歲的劉大媽就是槐花食用菌種植項目里的 " 產業工人 ",今年八月份左右,她到槐花食用菌種植基地上班,每天 80 元錢,由于她工作認真,成了 " 長工 ",每個月,至少有 2400 元的收益。
" 以前,我就在家干農活,累死累活的,得不到幾個錢,現在有固定收入了,高興呀!" 劉大媽說。
據了解,槐花食用菌種植項目覆蓋新州鎮建檔立卡貧困戶 60 戶,解決 50 多位像劉大媽這樣的周邊村民就業。" 創造產值,解決就業、服務社會 …… 目前,我們槐花食用菌種植基地的綜合效益已經逐漸凸現。" 該種植基地的工作人員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