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貴州省婦女聯合會授予張曉慧“貴州省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從省城到大山 奔走在“苦中帶甜”的路上
1995年,年僅18歲的張曉慧考入貴州省人民醫院護士學校,畢業后進入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貴州省人民醫院工作,成為黃平朱家山腳下山溝里飛出去的第一只金鳳凰,并且在省城貴陽成了家。
2002年,張曉慧離開了讓人羨慕的工作單位——貴州省人民醫院,先后創辦了惠民診所、文化公司。2018年,是張曉慧人生發生重大轉折的一年,兒子考上遠在天津的中國民航大學,沒有了照顧孩子的負擔后,她毅然放棄了在貴陽發展得還算可以的事業,回到生養她的故鄉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重新干事創業,此舉更是引來了更多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
說干就干。2018年,張曉慧成立貴州苗疆蜂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苗疆蜂業)并任董事長。同時在黃平縣上塘鎮永愛村承包了上千畝土地,用于種植植物染材和蜜源植物,從嚴寒到酷暑,從酷暑再到嚴寒,張曉慧始終奔走在“苦中帶甜”的路上。
“從開始流轉蜂業加工廠土地,再到后來流轉甜蜜谷的土地,張曉慧董事長不知受了多少委屈、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淚,但她始終耐心給老百姓解釋,做到涉地的農戶家家滿意。”苗疆蜂業技術培訓總監易勤寶告訴記者。
流轉土地難,修路更難。為了修通產業路,張曉慧每天開著她的越野車,在家里和大山之間跑來跑去。來回之間,她跑爛了6個車胎。
2019年11月,這條張曉慧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產業路終于修通。
“張曉慧同志!一年多的時間,你在這條泥濘路上開壞的6個輪子我已經給你補上了。”黃平縣紀委書記、脫貧攻堅黃平縣上塘鎮戰區指揮長吳財福在打通產業路后詼諧的對張曉慧說。
從“翻筋斗”到再出發 團結在并肩作戰的路上
2018年6月,剛返鄉創業的張曉慧就翻了個大筋斗。因為不懂養蜂技術,當加上當時一些老的技術人員固守自己的老技術,不愿意接受新的東西,導致剛剛成立不久的苗疆蜂業損失了近20萬元的蜂種。
養蜂還要專業技術?帶著一開始就遭到失敗的不愉快心情回到貴陽家里,在小姑子丈夫的牽線搭橋下,張曉慧認識了還在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讀碩士研究生的張明華。看見了張曉慧在大山里帶領農民養蜂的實際情況后,張明華被她的事跡深深感動,隨即與公司簽下合作協議,并成為苗疆蜂業技術總監。后來,張明華又把在遼東學院和湖南農業大學讀碩士研究生的本科時的4位同學叫過來一邊做課題一邊做技術指導。包括張明華在內的5位研究生大半年時間吃住都在養蜂基地上,并且沒有向張曉慧提出任何條件。
“一條泥濘的小路,每天就靠我現在開的這輛車,家里和山之間滿山的跑去做這些事情,小伙子半句怨言都沒有,特別感動。如果沒有這個團隊也沒有今天的苗疆蜂業。”回憶與張明華等人的并肩作戰,張曉慧感慨頗深。
“姐,我知道你難受了,把你的感受告訴我,我聽你說……”這樣的電話,張曉慧不知道打了多少次,每次總能從堂弟張勝洪(遵義師范學院心理學副教授)那里重新獲得力量。
“每個人其實都有脆弱的時候,都有因失敗和人生難題而感覺走不下去的時候。”張曉慧說,她很幸運,有個從小非常要好的堂弟張勝洪。
在張曉慧的創業路上,還有一位重要的陪伴者,那就是她干哥哥的女兒侯茜然。23歲的侯茜然不顧家人的反對和不理解,放棄貴陽的工作回來追隨姑姑創業。原因是:她知恩圖報。
張曉慧(左)和侯茜然
爸媽常年在浙江務工,7個月大就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侯茜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
張曉慧回老家時經常帶著侯茜然,在貴陽上大學時張曉慧的家就是侯茜然的家,從此倆人再也沒有分離過,張曉慧待她如親生女兒。
“在貴陽其實也挺好的,每天挺充實,工資待遇也很好,但是我覺得那邊始終不是家,還是要回來,跟著姑姑一起做,這種做是帶動周邊的父老鄉親。有種情懷吧,不愿意出去。”侯茜然說,家鄉沒有發展,爸爸媽媽就要出去打工,陪不了娃娃,家鄉發展好了,有了一個企業父母就可能回到娃娃身邊。作為同輩中的老大,她覺得肩負重任,還是要帶著弟弟妹妹往上走。
今年9月舉行的貴陽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兩個美麗的女孩在苗疆蜂業的展位上服務,其中一位是侯茜然,另一位是張曉慧收養的女兒倩倩。
做蜂中“茅臺” 堅守在“不忘初心”的路上
從默默無聞干事情,到家喻戶曉。張曉慧憑借的是“不忘初心”。她的初心是什么?總結為16個字:“采集甜蜜,回饋故土,青山綠水,共同致富。”
“我們發現在我們鎮的很多村的山上到處都是蜂箱,調查了解下來才知道這個公司就注冊在我們鎮的永愛村,我們就納悶這個企業也沒任何人找過我們黨委和政府。”黃平縣上塘鎮黨委書記李林說,本著對當地企業關心和支持的態度,黃平縣上塘鎮主要領導先后到苗疆蜂業視察了解情況,并著手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和向上級領導反映企業的發展情況。
從此之后,苗疆蜂業在永愛村的基地變得熱鬧起來了。在各級領導、5位研究生以及他們導師和學校的支持下,苗疆蜂業的發展迎來了快速發展階段。逐步走出上塘、走出黃平、走出黔東南。目前,苗疆蜂業在全省共有63個點,完成能夠滿足中蜂規模化發展的蜂種繁育基地1個,年產5萬個蜂箱的蜂具加工廠1個,具備獲得國家蜂蜜生產許可證條件要求的現代化、標準化和清潔化的蜂產品加工廠正在規劃修建。
在公司運營模式上,以“公司+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行“統一供蜂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采集蜂蜜、統一品牌銷售、共同(統一)脫貧致富”的“五統一”模式。全覆蓋了黃平縣的5個深度貧困鄉鎮,19個自然村,直接利益聯結老百姓2800多人。
苗疆蜂業生產的蜂蜜
據了解,今年苗疆蜂業蜜蜂養殖規模已達4000群(箱),按每桶(箱)產蜂蜜8-10公斤計算,可產蜂蜜3.2-4萬公斤,產值達1000萬元以上,目前蜂蜜產業已經覆蓋上塘鎮2/3以上的行政村,帶動貧困戶175戶875人,有效促進貧困戶增收脫貧。
“我們還有一個‘苗山花’的品牌,用這個品牌是從幾層意思來考慮,字面上來講,蜜蜂是需要采花的,苗山花就是開在苗疆復地的一些小野花,不為人知依然競相開放;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希望在脫貧攻堅過程當中帶動更多的婦女創業就業,通過大家的勤勞去致富。”張曉慧說,“苗”又理解為茁壯成長的意思,結合公司發展戰略目標,將會有更多的農村婦女象“苗山花”一般芬芳綻放。
目前,養蜂業已經成了黃平縣發展林下經濟的主要抓手,按照苗疆蜂業和政府的規劃,黃平縣將把養蜂業作為全縣農業發展的支柱產業來抓,到2020年發展養蜂3萬箱左右,覆蓋貧困人口3000人以上,年產值達7500萬元,戶均增收5000元。
對于今后的打算張曉慧早已有了自己的規劃:“只養中華蜂,將它養成蜜蜂中的‘茅臺’,下一步努力把研究中心建起來,把中蜂蜜做到極致,延長蜂蜜產品加工產業鏈,把優質蜂產品推向市場,帶動更多的人就業。”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未來,張曉慧將帶著她的夢想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