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盛夏時節,嫩寨大壩稻田里農戶正在給稻谷除雜、薅秧、割草……
“像這樣的穗苗大顆的、葉子圓的要剪去,這是不純的。”銅鼓鎮嫩寨村二組村民楊昌忠一邊在田間勞作,一邊指導著旁邊的農戶如何除雜,儼然一名“土專家”。
嫩寨村地勢開闊、土地資源豐富,水利、機耕道設施完善,具備了種植稻谷的各項有利條件。但過去一家一戶種植水稻,主要依靠傳統的種植模式,由于受品種技術局限和市場價格不穩,種植水稻的產量不高、米質不好、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難度較大。2015年銅鼓鎮黨委政府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成立嫩寨優質稻專業合作社,依托貴州大學水稻研究所的技術支撐,大力發展優質稻產業。
“正是因為有了貴州大學水稻研究所的余教授的指導,我才懂得了現代農業的知識,我的4畝稻谷都長得非常好。”提到貴州大學水稻研究所的專家余顯權,楊昌忠心里充滿感激。
“這一片的50畝稻田都是余教授他們新研制的‘貴紅一號’,目前稻谷長勢良好,預計畝產量可達1100斤左右。”嫩寨優質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到,“今年我種的這兩畝田也是余教授他們引進水稻直播機后直接播種的,算下來節省了1000來塊錢,余教授他們確實為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每年余顯權都會來村里技術指導,劉國文與余顯權也因此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嫩寨優質稻專業合作社通過“學校+合作社+龍頭企業”發展模式,實行統購統銷,從稻谷新品種研制、試種到逐年擴大種植規模,2019年發展優質稻300畝,吸納社員達113戶,覆蓋全村貧困戶75戶,還為分戶種植的農戶提供產業管理、技術服務、訂單銷售等多方面服務,幫助農戶解決因發展產業缺資金、缺技術、無能力承擔風險等問題,群眾種植積極性高漲。
“今年種植的50畝‘貴紅一號’、100畝‘黔禾香一號’都已經與貴州金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訂單收購協議,‘貴紅一號’出田谷訂單收購價為每斤2.2元,‘黔禾香一號’出田谷訂單收購價為每斤1.6元,光是這兩個品種的優質稻的預計收入都可達30萬元”。該村劉文剛老人算起了今年種植紅米的經濟賬。
“靠山吃山,水稻是我們的傳統產業,通過與學校和公司的合作,根據現代技術和市場需求來實現訂單種植,群眾見識長了、收入提高了,傳統產業也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新產業。下一步我們還要把全村閑置的農田全部利用起來,創立自己的品牌……”說起未來的規劃,劉國文信心滿滿。(林艷平 范曉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