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黎平縣德順鄉平陽村的蔬菜基地里,棕綠色的萵筍葉尖剛剛從地膜里冒頭,肥厚的香菇滋滋鉆出菌棒,寒冷天氣尚未結束,田間地頭已萌發生機。
34歲的姚紹紅蹲在香菇烘箱前,撥弄著爐底的火焰。手掌般大小的新鮮香菇被層層碼在木架上,在烤箱溫暖干燥空氣里逐漸脫水、收縮。
“沒想到,村里的產業發展有這么好的前景。”2018年之前,姚紹紅一直在外跑運輸。去年3月,在村民大會上聽說村里要以“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發展蔬菜、食用菌種植產業,姚紹紅決定入了股。
很快,去年3月底,38萬株茭白種苗運到了基地,接著,萵筍、蘿卜、生姜、香菇等項目也接連落地。看到村里產業發展越來越壯大,姚紹紅干脆放棄了自己的運輸事業,做起了20萬棒香菇大棚的管理負責人。
“自去年11月第一批菌棒上架到現在,烘房就沒有停過。”姚紹紅高興地說。現在,香菇已經和村里的茭白、生姜一起獲得了省農委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廣受湖南、廣州等地客商的歡迎。“目前每天合作社能出品300斤干香菇,市場均價一斤30元,客戶搶著收購。”
德順鄉黨委副書記吳化忠告訴記者,2018年,全鄉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種植蔬菜500余畝,銷售蔬菜500余噸,種植食用菌120萬棒,銷售干食用菌10余噸、鮮貨125余噸,給群眾帶來175余萬元的增收。
要脫貧,找準產業很重要,而農產品品質也很重要。在這一點上,德順鄉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吳化忠的帶領下,汽車沿著山路彎彎繞繞駛入郁郁蔥蔥的太平山林間,濃霧籠罩之下的竹林一片安靜,而深藏地下的竹筍萌動正歡。
吳化忠告訴記者,全鄉有竹林4.2萬余畝,每到產筍的季節,鄉場上各地來收購竹筍的客商絡繹不絕。2017年開始,德順鄉與重慶一家食品公司簽訂了收購協議,僅此一項每年就能外銷春筍1000噸,為村民增收160多萬元。
除了竹筍這樣的“老牌”山貨外,德順的“新山貨”也廣受歡迎。
在漂安村發祥合作社的食用菌大棚深處,20萬棒灰樹花已經進入脫袋養菌階段,村民正加緊拆袋、碼放。
“灰樹花可是好東西,干貨市場價110元一斤。”黎平黔豐食用菌公司派來指導合作社種植的技術員彭振遠說。
彭振遠在全國多地指導過灰樹花的種植,他對德順很有信心:“去年,公司在漂安村試種5萬棒大獲成功,被北京、浙江等地的客商一搶而空。今年,基地決定增產到20萬棒,預計可實現400萬元收益。”
走進德順鄉電商服務中心,德順鄉富民工貿公司副總經理張超正在吩咐工人們分揀、包裝干香菇,一旁的業務員正在統計著網上的訂單,忙得不亦樂乎。
“線上銷售是條‘快車道’,市場靈活,降低成本,現在最要緊的就是要利用德順農產品的高品質,打響品牌。”張超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