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不幸于幾年前過世,三個子女中,目前大姑娘在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習,兩個兒子的在縣城思源中學學習,三個子女的學習費用主要靠我一個人在永樂街上磚廠打工維持,周末還得為接送兩個在縣城就讀的子女操心。現在我們在羊排安置點有了一套移民房,周末孩子們在縣城有了家、有了歸宿,我可安心務工了,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實在太好了。”永樂鎮和平村的貧困戶高麗說。
在丹江鎮羊排安置點40棟2單元一樓,筆者見到貧困戶高麗時,她正在清掃移民房室內外衛生,在縣城擁有了新家的她格外開心。
當筆者走到37棟503號龍啟發家門口,新房大門上的對聯“惠民政策暖人心,夢圓新居謝黨恩”,還有他鄰居貧困戶501號房的對聯“自古未聞國家為民建洋房,如今不忘黨政扶貧奔小康”都很是引人注目,無不深切地表達了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以及對新生活的期盼。
雷山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牛王寨”一角新貌
“一個人口才交2000元,我家只有我夫妻兩口人,總共交了4000元就得一套50多平米的房子了,廚房、衛生間、臥室、客廳都有,可謂‘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呢,房子的位置又好,采光也好,安全又舒適。按商品房價,我家這套房子不少于20萬喲,可以說,這房子全是政府出錢幫我建好的啊,我們貧困戶對黨和政府有不盡的感謝、感恩。”談到剛入住不久的移民安置房,龍啟發有的是感恩。
“在縣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住房,結束了租房子過生活的日子,孩子就醫、就學等都極為方便,真的,自己也能成為半個‘城里人’了,以前想都不敢想,這幸福來得實在是太突然了啊。”方祥鄉陡寨村村民楊毅如是說。
雷山縣樓梯壩易地扶貧搬遷項目
近年來,雷山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當頭炮”和關鍵一仗,認真落實《雷山縣易地扶貧搬遷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雷山縣2018年脫貧攻堅“減貧摘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卓有成效地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在項目選址上,將地理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毗鄰城區的縣城西出口片區和縣城南部片區等最好地段用于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在規劃設計上,將苗族建筑元素符號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需求相結合,建筑從風貌設計到環境打造最大限度地體現搬出地民族文化特色,讓搬遷群眾不忘“鄉愁”,找到歸屬感,親近感;在項目施工上,堅持一天一調度,盯緊盯牢目標,加強要素保障,壓緊壓實責任,科學倒排工期,強化施工組織,按照省里規定的時間節點,先后完成了觀音閣、樓梯壩、牛王寨、紅屯堡、羊排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項目建設,如期完成了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任務。
據了解, 2016年-2018年期間,雷山縣共易地扶貧搬遷4344戶17522人(其中貧困戶4202戶16930人),占農村人口的12.7%,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占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實現了挪“窮窩”、圓了縣城“住房夢”。(李格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