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晚,由道吧網和CCTV《發現之旅》欄目主辦的“中國武道盛典”頒獎晚會在重慶群星劇場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多地跆拳道協會以及上百家跆拳道培訓機構代表前來參與本次盛會。全國7000多家武道培訓機構積極參與競選,通過網上投票的方式,號召了近千萬人參與投票,經過半年多的評選,共揭曉了中國跆拳道最受歡迎百強館長、中國跆拳道最受歡迎百強教練、中國跆拳道最受歡迎百強名校、中國跆拳道十佳協會等獎項。
此次活動旨在評選出中國跆拳道行業標桿,希望通過每年舉辦的活動搭建起跆拳道機構、協會、從業者交流的平臺,促進中國跆拳道事業蓬勃發展。
在此次武道盛典中,貴州厚德育才跆拳道榮獲“2018年中國跆拳道最受歡迎百強名校”。
陳禮祿,鎮遠縣人,跆拳道黑帶三段。
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
全國青少年校外活動建設骨干教師
國家一級大眾跆拳道教練員
中國跆拳道協會晉級考試官
國家一級大眾跆拳道裁判員
黔南州跆拳道協會教研組顧問、高級講師
黔東南州跆拳道協會理事
貴州厚德育才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
貴州省厚德跆拳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
貴州厚德國際武道素質培訓總教練
少年習武,偶然間迷上跆拳道
陳禮祿從小體質較弱,容易生病,所以陳禮祿的父母就把他送到武術體育學校,以習武來強身健體、增強體質。陳禮祿13歲便開始習武,1992年,他先后進入凱里市精英少林武術學校和黔東南州少體校學習傳統武術。
1993年,福泉一家跆拳道館的教練何俊老師,來到陳禮祿所在的凱里市精英少林武術學校推廣傳授跆拳道,這也是陳禮祿初次認識跆拳道,經過何俊老師親自對學校180余名學員精準培訓,陳禮祿有幸參加了黔東南州第一次跆拳道展演,更深入的接觸到了跆拳道。
此后,他就瘋狂地迷上了跆拳道文化,1995年隨教練(周文剛)前往貴州省第一家跆拳道武道院,何俊老師門下從練習傳統武術轉向跆拳道,自此也就開啟了他的“跆拳道人生”。
1995年,陳禮祿武校畢業后,他就去福泉何俊老師的跆拳道武道苑進修,學習了一年多,后又留在跆拳道武道院任教了一年。當年任教時陳禮祿還不到18歲。
一年多的學習,一年的任教,陳禮祿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了,也是時候該回到自己的家鄉推廣跆拳道了。于是陳禮祿又隨周文剛教練回到自己的家鄉凱里市,一起在凱里市林校、農校、電校、州體委燈光球場等推廣跆拳道。可是當時凱里的跆拳道市場并不好,推廣起來很吃力,推廣效果也不好,無奈之下陳禮祿之后放棄了凱里市場,然后就離開凱里去往外地繼續尋找可以推廣跆拳道的機會。這一去,就是十余年。
蓄力發力,自創道館如今也小有成績
直到2008年,陳禮祿受師兄邀請回到黔南州,任劍江跆拳道館館長6年。2014年,陳禮祿回到家鄉黔東南,于4月10日在丹寨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跆拳道館——厚德跆拳道館。道館開班時僅有10人,后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每一期的學生就發展到了200余人。
2017年6月,厚德跆拳道館凱里校區開班,為了道館未來更好的發展,陳禮祿便將道館總部遷到了凱里。目前,陳禮祿的厚德跆拳道館共有四個校區,凱里市有清平南路和嘉瑞廣場兩個校區,另丹寨、從江兩縣各有一校區,四個校區共有在校學生800人左右、十余名專業教練。
厚德跆拳道館自2014年成立以來,參加過不少省級州級的跆拳道比賽,多次被評為“優秀組織”、“黔東南州優秀道館”,陳禮祿也多次被評為“優秀教練員”。
(2015年,厚德育才跆拳道參賽留影及獲獎情況)
(2016年,厚德育才跆拳道參賽留影及獲獎情況)
(2017年,厚德育才跆拳道參賽留影及獲獎情況)
(2018年,厚德育才跆拳道參賽留影及獲獎情況)
戰勝自我,秉承跆拳道精神繼續前行
陳禮祿說:跆拳道內容豐富時尚、直接、易懂、易學,是以“修身、健身、養身”的理念為核心。目的不在于擊倒對方而是要求戰勝自己,從而達到“正身、正心、正氣”的一種精神修練,這也是跆拳道與其他武術項目的區別所在。
跆拳道追求的是社會和諧發展,以人為本,倡導并且始終秉承著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精神,這五大精神素質對青少年成長中的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對青少年的精神文明的塑造。跆拳道精神給了青少年很多啟發,讓其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慢慢作出自我改變,使參與學習跆拳道學員知行合一,并且跆拳道的精神受用終生。所以,漸漸地支持跆拳道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少年時習武,偶然間認識并接觸了解了跆拳道,從自己勤學苦練到學成教授他人,從在道館任教到自己開辦道館,陳禮祿一路走來初心不改,遇難就迎難而上攻堅克難,遇障就披荊斬棘勇往直前,一步一個堅實的腳印與跆拳道相伴相依至今,已二十年有余。
陳禮祿說,他的跆拳道事業不能“僅此而已”,如今的道館總部已設在凱里,現在正在做的和急需做的就是增強跆拳道的社會影響力、做好當下的健康服務,提升厚德跆拳道品牌價值觀,帶領厚德跆拳道全體成員奮發圖強,推動厚德跆拳道科學、系統、專業規模國際聯盟發展,目的一心希望厚德跆拳道能幫助更多的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成長。自強不息、為社會健康服務再創輝煌,為素質教育培訓樹立標桿,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戰略奉獻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