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鳳友,男,苗族,家庭人口4人,下司鎮花橋村羊跳組村民。長子就讀于貴州遵義醫科大學,女兒就讀于下司中學,加之還有80歲的岳母要撫養。家庭生活十分困難。2013年向村委提出申請,經駐村干部、村干了解情況、群眾評議、鎮村審核公示,當年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來,在黨和政府及幫扶干部的積極關懷下,通過種植發展蔬菜、草莓、經濟水果等產業實現了脫貧。
在成為貧困戶后,潘鳳友總覺得在人們面前抬不起頭來,他經常聽到鄉鄰就說,被評上貧困戶,啥都不用干就等著上邊給錢花。幫扶干部和村干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多次到他家和他交心談心,宣講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實了教育扶貧、高齡補貼、基本醫療保障等政策紅利。通過一次次溝通、一次次鼓勵、一次次說服,潘鳳友終于振奮精神、鼓足干勁,并準備從發展種植業入手,他說:“我要拼命干,不當貧困戶,要當致富帶頭人!”。
缺資金、缺技術……怎么辦?“沒有技術我就拼命學習,別人休息我不休息。”潘鳳友去書店買一些種植的書,白天干活晚上學習種植技術。他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在自己家的田里種上了草莓、蔬菜等經濟作物。皇天不負有心人,現在潘鳳友掌握了很多種蔬菜的種植技術,通過種植蔬菜大大地增加了家庭收入。
幫扶干部和村干根據潘鳳友的家庭情況和技能水平,為他量身制定脫貧計劃,大膽利用扶貧政策利好,依靠種植業脫貧致富、幫他籌集啟動資金。潘鳳友激動地說:“你們當干部的為我們這么操心,自己再不努力,真說不過去了!”
徹底轉變了思想的潘鳳友可謂是干勁十足,他一刻不閑、一有空就學習種植技術、實地觀摩學習、了解脫貧政策,參加市、區、鎮里組織的產業方面的各種培訓。學了政策、會了技術、有了膽識,潘鳳友把家里面的所有的田土都利用起來,開始了草莓的露天種植,質量和品種都非常好。因此,名氣也越來越大。凱里市、開發區的水果商都來找他批發草莓,也有大量的游客親自下田采摘,采摘能賣到30塊錢一斤,在家門口就掙了幾萬塊錢。后來又種植反季節蔬菜,在不同的時間段充分的利用土地,一年多季種植蔬菜和水果作物,收入也是大大地得到提高,開始走上了種植脫貧致富路。
現在,潘鳳友兌現了他的那句話“不當貧困戶,要當致富帶頭人!”(楊朝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