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打造貴州本土文化自信,打開黔東南與世界對話的文化窗口,“尋找孫應鰲·全國行活動”正式啟動。
明代名臣大儒孫應鰲是凱里市黔東南州,乃至貴州省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地標性符號,也是古代貴州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歷史人物。孫應鰲一生宦游江西、陜西、四川、湖北、北京等地,均留下治學“痕跡”;兩度返故里貴州清平(今凱里市)辦學著述,對祖籍地江蘇如皋“一往情深”,亦留下著述“陳跡”。
目前,相關孫應鰲的大量文化信息淹沒在浩瀚的史籍、刻石,以及民間口傳中,正在面臨不可避免的損毀和流失。因而,開展尋找“孫應鰲”·全國行活動,對孫應鰲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搜集整理迫在眉睫,也勢在必行。
為搶救性保護孫應鰲史料,挖掘以孫應鰲為代表的貴州優秀傳統文化,由黔東南州科學決策學會發起的尋找“孫應鰲”·全國行活動正式啟動,第一站走進陜西省西安碑林。
活動第一站“西安碑林”,收藏有孫應鰲“書”、“題”或“題書”的碑刻,共有七組,分別為:《諭陜官師諸生檄》(孫應鰲書、宗孝忱識)、《華山詩》(孫應鰲書)、《觀昭陵六駿贊》(孫應鰲書)、《松韶雅韻圖并識》(孫應鰲題書)、《魯司寇孔子像并題》(吳道子繪、孫應鰲題)、《菊記》(孫應鰲書)、《講院種柏記》(孫應鰲書)。
第一站活動名為尋找“黔省有手書碑文立于西安碑林第一人”。專研組此行主要目的是拍攝、臨摹、識別該七組碑刻,并搜尋與之相關的外圍文化信息。目前,專研組已經抵達世界聞名的西安碑林。
同時,黔東南州科學決策學會孫應鰲專研組還在四川發現了供奉孫應鰲的“大儒祠”,在江蘇發現了刊載孫應鰲手書的真跡、在湖北發現了供奉孫應鰲的“孫大人廟”等重要文化線索。下一步將陸續對之進行搜集、整理。
孫應鰲一生為學為政,著作等身,吏治清明。為官則清正廉直,銳意改革,政聲卓著;辭官歸休,則淡泊名利,專心治學,傳道鄉里。是為一代鴻儒,理學大家,士林典型,頗有陽明之風范。孫應鰲被譽為“貴州開省以來人物冠”、“以國士目之”、“海內群以名臣大儒推之”……
作為名臣,孫應鰲官居封疆大吏(巡撫鄖陽),任國子監祭酒(國家最高學府校長)兼經筵講官(帝師),獲授南京工部尚書(六部之一的長官職),卒后賜謚“文恭”;作為大儒,孫應鰲成為明代貴州“最高行政長官”郭子章遷職后供奉于川中“大儒祠”的三大儒之一,又與當時名流吳國倫、耿定向、胡直等多有酬唱應答;作為古圣先賢,孫應鰲開建書院講學,啟蒙鄉梓,開一方風氣之先,倡一地民風向學,又熱心捐建家鄉;作為學者,孫應鰲學術著述多達十數種,詩作更是逾千篇,又廣為資助刊刻古籍、醫書,刻文藏于西安碑林,詩八首收于《明詩綜》、四百首錄入《黔詩紀略》;于歷史貢獻而言,孫應鰲大膽諫言,補“建文”這一國家信史之缺,彪炳千史。其軍事才能、官宦業績亦有極佳口碑傳世;對于地域影響而言,孫應鰲至少創下了貴州省七個“之最”:“黔省第一位庶吉士”、“黔省有手書碑文立于西安碑林第一人”、“黔省較早有詩作選入全國性詩選集者”、“黔省古代第一位哲學家”、“黔省第一位給皇帝講課的帝師”、“黔省歷史上較早有詩集流傳后世的詩人”、“黔省最早職位較高的京官”。李獨清教授在《孫文恭年譜·例言》中云:“有明一代,黔省以理學文章氣節著名者,不下二十余人,然公認以應鰲為最。就全國而言,‘并時諸子,縱橫馳騁,莫不推服’”;于歷史影響而言,史有公論。清康熙貴州巡撫田雯在《黔書人物名宦》中說:“黔之人物,尹珍以上無論已。明之以理學、文章、氣節者,如孫應鰲、李謂、陳尚象以及王訓、詹英……皆大雅復作,聲聞特達者,而文恭為之最。”清光緒年間的西南巨儒莫友芝在《黔詩紀略·文恭孫應鰲先生應鰲》中亦云:“先生以儒術經世,為貴州開省以來人物冠。即以詞章論,亦未有媲于先生者也。”民國三十年李獨清教授在《黔南叢書督學文集跋》中評價孫應鰲:“先生之功業文章,為吾省開省以來人物最,……先生志業,借以考見其大,是則可為吾黔幸矣。……”;于后世影響而言,孫應鰲學術體系在整個黔中王學中居于當之無愧的代表性地位,與其他多個王學學派也有諸多聯系,其著述在海外亦有一定影響。三百年后,外交家黎庶昌先生在出使日本期間,在異邦發現國內早已失傳的《督學文集》后感而慨之“先生之文,如星日之氣,歷久彌光!”
學界廣泛認為,作為“貴州開省以來人物冠”和“黔中王門”的代表性人物,歷史文化名人孫應鰲在德行、政事、學術諸方面都是貴州最為杰出的歷史人物,尤其是作為王陽明的再傳弟子,傳播陽明心學,使之在文化發展較為落后的貴州生根發芽,開黔中王門一派,無疑是貴州文化發展歷史進程中的標志性人物之一,是貴州古代哲學、教育、文學發展歷史中最不可忘記的人物之一。
尋找“孫應鰲”·全國行活動,是一次傳統文化公益活動,是一次面向全國多地的文化大尋蹤,更是一次“拿什么與世界對話”、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思考和探索活動。此外,立足于凱里市的孫應鰲口述史采集活動、孫應鰲史料整理出版、孫應鰲后世影響研究等活動也將隨之開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