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州冷水河畔的革命老區標志建筑
黃平縣革命老區建設中心與谷隴鎮的同志在對老區標志性建筑進行驗收
紅一方面軍和紅六軍團經過黃平縣的軍旗和鍍鋅長征雕塑
黃平縣是2016年10月12日被中共貴州省委補劃為革命老區的4個縣市之一。1934年10月至1935年11月,紅軍長征先后4次經過和轉戰黃平,在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種,點燃了各族群眾起來斗爭的希望。其中,1934年10月2日,肖克、任弼時、王震等將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作為長征先遣隊攻下舊州古城后,在天主堂內搜獲一幅法文貴州地圖,紅六軍團靠這幅地圖沖破了一道道國民黨軍隊的阻截,順利到達印江縣木黃與紅二軍團會師,隨后紅二、六軍團又轉戰石阡、鎮遠、黃平;1934年12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經臺江縣進入黃平縣。紅軍將領彭德懷、飚彪、楊成武等在攻打黃平縣城時,運用毛澤東聲東擊西的軍事策略,發起了尖山坡戰斗和榜山合圍黃平的大捷戰。一位老紅軍回憶錄《旗手的責任》還講述當年黃平尖山坡戰斗的情景。紅軍順利攻入黃平縣城后,將城內所有的布匹和給養購置一空,長征以來缺衣少糧的困境得到緩解,為繼續向北長征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張聞天和王稼祥到達舊州東門桔林時,二人要求毛澤東復出指揮紅軍的重要密談,在眾多將領中獲得了積極響應和支持,隨后促成了猴場會議和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從此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揮下,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鑲嵌地老區標志建設上的紅軍4次過黃平縣地圖
黃平縣與施秉縣交界的茶坳老區宣傳標志
沿途的過客都要下車參觀一下革命老區標志上的介紹和地圖
為迎接脫貧攻堅的出列驗收,民工們加班加點修建“紅軍旗”
為銘記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黃平期間的這段光輝歷史,該縣政協委員楊通忠、吳濤等曾在政協會議上撰寫呼吁加強和打造黃平縣紅色文化宣傳的提案后,引起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自2018年年底開始,該縣充分運用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革命老區的資金,先后在全縣范圍內對新發現的10余所散葬于民間或深山里的紅軍無名烈士墓進行修繕,同時還投入70余萬元分別在新州、舊州、重安和谷隴4個鄉鎮修建了4座各占地面積為30平方米的革命老區標志性建筑。這些紅色建筑均采用鋼筋混凝土做基礎,旗面的材質全部以熱鍍鋅板和防銹材料精制而成。整座建筑高8.1米,代表我軍的“八一”節日;頂上的兩面紅軍軍旗寬為9.3米,代表我國的烈士紀念日。旗柱下分別鑲嵌有紅軍4次經過和轉戰黃平縣的文字介紹和在縣內的長征地圖。這批新的革命老區標志性建筑的竣工,又為該縣的紅色文化旅游新增了一道莊重而亮麗的風景。(廖尚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