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政府過些天要來發辣椒苗,趁著這幾天天氣好,我們得趕緊把地翻一翻、準備準備......。”
眼下正值春耕備耕的重要時節,走進黃平縣重安鎮的田間地頭,雖然沒有了往昔的熱鬧,也聽不見以前的歡聲笑語,大家臉上都帶著口罩,不仔細看,幾乎認不出對方是誰,即便如此也擋不住重安百姓勤勞致富的腳步。
正在忙著給土壤起隆、覆膜的五福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楊正和,于2019年積極響應“一減四增”號召,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自家原先種植玉米的土地改種了蔬菜、花生等農作物,經濟收入較往年增加了兩三倍。2020年,當得知鎮政府實施低效農作物調減,補助發展辣椒種植后,楊正和主動跟村里面申請了5畝辣椒苗。“政府實施的都是對我們老百姓好的,而且訂單式種植,不僅有農業技術人員上門指導,市場價收購更是打消了我們銷售的后顧之憂。”說著,楊正和還不忘給筆者算了一筆經濟賬。“這辣椒啊,一畝地能栽2000多株辣椒苗,畝產在3、4千斤,按市場價來算的話,一畝地就有5000元以上收入。”
據了解:在疫情防控力度不減的同時,該鎮搶抓春耕備耕時節,緊盯實現玉米零種植的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抓手,深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制定出臺了《重安鎮2020年低效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實施方案》,研究決定以短平快的辣椒產業作為調減玉米的替代作物,與舊州云上儂家簽訂購銷合同,“訂單式”推動發展高效農作物產業,確保農業生產持續穩步推進。
為了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重安鎮各村以網格化推動、圖斑化管理,將調減工作細化到村組、到地塊、到農戶,到具體責任人。通過挨家挨戶動員宣傳、算好增收經濟賬,積極引導和發動群眾參與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來,發展種植辣椒等高效經濟作物。2020年該鎮辣椒產業實現訂單面積2000余畝。
與此同時,該鎮以高效經濟扶貧產業引領農業循環發展,融合產業發展“八要素”,采取“政府引導、合作社帶動、農戶參與”的模式,繼續抓好壩區經濟,并因地制宜規劃發展了香椿、蔬菜、白芨、茶葉、林下養雞、螞蚱養殖、生豬養殖等優勢高效產業,進一步搞好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讓群眾共享產業結構調整紅利。
走進該鎮石頭堡村白芨種植基地,正在茁壯成長的白芨幼苗,嫩綠一片,盡收眼底。項目負責人張順全在幫村民做好防護的同時,指導大家做好基地管護工作。“我們這土壤酸堿度平衡,具有適合種植白芨的良好生態條件,鎮政府就鼓勵貧困戶以股金入股的形式投入了45萬元到我們這種植了50畝的白芨,讓群眾擺脫了看天吃飯的傳統種植方式。”
“我年齡大了,出不了遠門,就跟著合作社自己種植了6畝多的白芨,平時沒事就到基地幫忙,一天下來不怎么累,工資還是按80塊一天給我們,還能學下技術,很自由。”村民張文高,一邊忙著手上的活,一邊聊起高效產業給自己帶來的甜頭,干勁十足。
位于該鎮馬場村的200畝茶葉長勢良好,也已吐露新芽,預計到4月初將開始采摘。據該村黨支部書記程太元介紹:2019年,該村在發展有200畝茶場的基礎上,投入扶貧資金30萬元新建茶葉加工廠房,內設有茶葉輸送機、發酵機、炒茶鍋、揉捻機、茶葉烘焙機等設備相關機器設備,覆蓋貧困戶30戶120人。
如今,隨著一個個優質高效產業在該鎮落戶生根,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征途上,黃平縣重安鎮正揚帆遠航。(龍潤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