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快來看呀,蠶寶寶吐絲上簇了,結成的白色蠶繭如鴿子蛋大小,像極了一個個銀元寶......”近日,筆者跟隨重興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趙學海的腳步走進黃平縣重興正帆蠶業專業合作社,蠶房內數百張方格簇整齊排列,蠶寶寶已上簇結繭,預計再過兩三天后便可采摘蠶繭。
2020年,重興村按照“抓黨建、促發展”的思路,把種桑養蠶作為調整農村農業產業結構、促農增收的主要產業抓緊抓實,申請獲得財政整合資金24萬元,購買了30萬株桑樹苗,引導黨員新技術先學、新產業先試、風險先承擔、市場先開拓,示范帶動當地群眾發展種植桑樹共計300余畝。并免費提供場地,鼓勵村計生專干、致富帶頭人朱正霞創辦了黃平縣重興正帆蠶業專業合作社,帶頭發展養蠶。
“別看這些小蠶繭不起眼,它可是短平快經濟項目,養得好的話,增收致富是可以立竿見影的。”作為村里面第一個敢帶頭吃“螃蟹”的人,朱正霞做足了功課,先后只身前往遵義、羅甸、廣西、四川等地考察學習種桑養蠶經驗,回來后說干就干,自己認領種植了10余畝的桑樹,還養殖了5張蠶寶寶。
“因當年栽植的桑樹桑葉產量不高,所以這一批蠶寶寶還處于試養階段。”盡管如此,朱正霞依然充滿了信心,她告訴筆者:“一批蠶寶寶從吐絲到結繭雖然都需要專人進行喂養和呵護,但時間短,見效快。一般24天左右喂養就可以吐絲上筑了,結繭后的四五天就可以采摘拿去賣了。如此下來,按照每斤18元的收購價格來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有9000元的收入,這遠比種地、外出務工來錢快多了。”如今,隨著第一批桑蠶結繭,朱正霞的第二批蠶寶寶也開始投入養殖階段。
看著朱正霞的養蠶事業辦得有聲有色,周邊的村民們對發展養蠶也提起了興趣,甚至主動找到朱正霞了解政策和技術。
李朝秀就是其中的一戶,之前的她只是認領種植了6畝的桑樹苗,在朱正霞的帶動下,她又跟著試養了1張的蠶寶寶。“這蠶寶寶雖然很是嬌貴,但是有小朱全天候的上門服務和指導,試養的蠶寶寶全都成活了,還都結繭了。”當前,無論是種植的桑樹還是養殖的桑蠶都長勢喜人,李朝秀高興的告訴筆者,這個蠶一年可以養6、7批,后期的蠶繭還有重興正帆蠶業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收購銷售,待明年桑葉產量再多些,她準備多養幾張蠶寶寶。
“因為要照顧小孩讀書,所以都不能外出務工,沒想到這蠶寶寶在家就能養…….”家住在重興村七組的楊梅花一開始對發展種桑養蠶還處于觀望狀態,直到看了朱正霞養殖蠶寶寶的過程后,她后悔當初沒有跟著大家一起發展種植桑樹,如今的她在朱正霞的幫助下,也開始試養蠶寶寶,并表示明年想加入到種桑養蠶的隊伍當中。
據了解:重興村地處偏遠,留守村里的大多都是不能干重活的老人和留守婦女,而村里最不缺的就是土地。發展種桑養蠶不但能夠解決土地閑置的問題,還能方便周邊群眾就近務工,特別是今年,更是解決了群眾疫情期間難以外出務工的難題。對此,趙學海一直堅信勤“繭”致富,他信心滿滿的跟筆者說道:無論是桑樹還是蠶,渾身都是寶。桑樹成活后蠶農每年都受益,長大就成了灌木,桑樹嫩葉可以做茶、桑樹枝回收就是培育蘑菇的好基質。明年,重興村計劃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建成小蠶共育室,集中培育小蠶,待小蠶過二眠后再分到養殖戶手上,這樣可以大大降低貧困戶養蠶的風險,讓養蠶變得簡單,把種桑養蠶打造成重興村的致富產業。(龍潤裕 楊柏松)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