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楊正凱今年已經62歲了,子女常年在外務工,自己和老伴帶著小孫子在家,平時沒什么事就外出做點零工。
“昨天聽說村里的油茶基地要撫育、施肥,我也立即報名參加。”楊正凱邊施肥邊告訴筆者,戴的口罩是村里特地分發給大家的,村干部還一再叮囑大家要分散勞作,保護好自己。
近年來,地茶村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從產業發展入手,促進脫貧增收。“油茶+中藥材”產業便是他們瞄準的一條路子,但是起步不久。
去年,地茶村以“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主要從事油茶與中藥材套種、加工以及銷售,消除村民油茶、中藥材種植的后顧之憂。目前,村里的油茶種植面積已近1400畝。
農歷新年前,村里已經組織村民對油茶進行撫育、施肥,對中藥進行除草和管護,現已經完成了1000畝,還剩下400畝左右。同時,還需要對基地進行擴建。
“本來早就要施肥了,因為疫情防控而耽誤了。”地茶村支書楊正思介紹,油茶施冬肥的最佳時間是農歷新年前后2月至3月份,如果再推遲些的話,就會影響果籽率。所以村里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前提下,組織村民查漏補缺及補施肥,趕“末班車”。
當天,油茶種植基地一共來了20至30名村民,其中有近一半村民是村里的貧困人口。經過大家一天的勞作,終于完成了30畝共油茶和中藥材的施肥、管護、除草。
“我們采取分散式施肥、除草、管護,不扎堆不聚集。”高干農場負責人楊通湘告訴記者,經過連日來的宣傳,村民們的防疫意識都很強,“雖然施肥、撫育、管護時會出汗,但大家都沒有脫下口罩。”(楊振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