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減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產業扶貧,作為改變現狀的最佳途徑和最有力、最關鍵的抓手,一個產業是否具有生命力、競爭力和高效益,產業鏈的延伸壯大尤為重要。發展產業讓貧困村減貧“摘帽”,延伸產業鏈條才能讓貧困群眾持續增收。
打造一個“鵝”品牌
去年冬天,銅鼓鎮高柳村集中散養的白鵝以高于市場價被收購,因為賣了好價格,今年又謀劃著養上一茬。高柳村生態白鵝養殖基地管理員龍本榮說:“我們村的地理條件很適合飼養白鵝,養著不累還能為村集體經濟和困難農戶補貼家用。”收購高柳村鵝肉的企業是縣級平臺公司,而鵝毛則同貴州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達成收購協議。從2018年起,亞獅龍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利用自身優勢帶動像高柳村這樣的村及農戶加入產業鏈中從中獲益,目前鵝產業鏈上已經“鑲嵌”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133戶共計47943人,并采取“固定分紅+效益”的分紅模式,已固定分紅 618.2 萬元。
2017年成功引進并落戶
錦屏的亞獅龍集團作為“一縣一業”鵝產業鏈中“關鍵一環”。一方面公司免費提供優質鵝苗,對村辦合作社和農戶的鵝進行品種改良;另一方面針對自行飼養育肥肉鵝的村合作社和農戶,公司無償在孵化、防疫、養殖、飼料、環保、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給予技術指導和幫助解決疑難問題,達到出欄標準的,按不低于市場價進行收購。在脫貧攻堅中,
錦屏縣積極探索建立“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以亞獅龍鵝業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已經形成集肉鵝養殖、屠宰加工、精細分割、市場營銷、餐飲服務和羽毛球加工、羽絨服飾品等為一體的肉鵝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實現了從“田園”到“餐桌”、“田園”到“運動場”的全產業鏈條。
接下來,將推動產供銷、農工貿、農文旅全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把“貴鵝”等品牌打造成國內知名“綠色食品牌”,朝著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發展,持續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不斷調動農戶參與鵝養殖的積極性,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培樹多個“園”項目
“銅鼓-大同萬畝石斛產業園離家近,騎自行車10分鐘左右就到,在這兒打工和土地流轉收入一年能領到1萬多元…… ”銅鼓村村民楊大姐激動地說。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錦屏縣將林下經濟發展與鄉村旅游等產業進行融合,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2019年,通過招商引資,浙江鐵楓堂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全資子公司——貴州貴楓堂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錦屏注冊成立,鐵皮石斛正式牽手錦屏縣,并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采取“‘三變’入股保底分紅+效益分紅+勞動務工收入+土地租金收入”利益聯結機制,把利益最大化的惠及到民,讓群眾腰包‘鼓起來’。經過1年多的集中培育,銅鼓-大同萬畝石斛園區基地已經形成了包括石斛種植、粗加工、深加工等為一體的產業基地,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向新型農民的轉變,為下一步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夯實了基礎。
持續的產業幫扶,也讓縣轄區內的敦寨鎮、隆里鄉不斷夯實了發展的內生動力。依托隆里古城景區和蔬果種植優勢,先后建設成樂隆里盛豐特色綠色生態產業示范園區和敦寨龍池多彩田園示范基地。近年來,在引“園”建設方面,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錦屏縣始終把農民緊緊吸附到農業產業鏈中,確保農業產業全覆蓋,依托優勢環境資源,大力發展“三區”經濟(即:山區、壩區、水區),因地制宜做好“綠起來”與“富起來”良性互動大文章,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共贏。
線上體驗“土”味道
“今天,我賣了93斤的水芹菜,賺了93塊錢。老伴今早又上山采蕨菜去了,過了這段時間,還可以賣烏米葉、粽粑葉……慶良幫我們把山貨賣出去變成了現錢,山里的東西值錢了。”說起山里的東西,62歲的固本鄉務翁村村民歐傳仁滔滔不絕。像歐傳仁一樣長期出售山貨給鄉電商服務站的老人有30余人,賣山貨、賺現錢已成為老人們的日常。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錦屏縣為拓寬精準脫貧新路徑,巧借電商大發展機遇,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組織聯產業帶發展、支部聯電商帶創業、黨員聯群眾帶脫貧”方式,努力打造“黨建+電商”的新模式,解決農民賣貨難的問題,同時讓市民買到優質農產品。在全縣71村級站點,核桃、鵝、山茶油、蜂蜜、薏仁米等來自本土的土特產在這里應有盡有。每一個線下門店都有錦屏的名特小吃、農副產品,并建有配送服務。通過一系列舉措,電商服務站打通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流通渠道,使得部分困難群眾依靠電商長期穩定增收,同時,將山區的特色農產品帶進大市場,壯大產業規模使其持續“造血”。
近年來,錦屏縣通過不斷創新電商服務新模式,以支部為主導,以黨員為主體,以農戶為基礎,通過“黨建+電商”模式,借勢互聯網,開辦村級服務站點,打通“最后一公里”問題,切實將黨組織優勢轉化成產業經濟發展優勢,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目前,錦屏電子商務發展協會會員共162人,在天貓、淘寶、微商城等第三方電商平臺累計開設店鋪113個,網上帶動銷售核桃、山等十余種農特產品,帶動農業合作社27家發展產業,惠及貧困戶541戶2255人,實現創收1561萬元。讓錦屏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明顯提升,創造出以電商銷售為龍頭的一二三產融合新模式。(龍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