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大山、長在大山,對于古井文化,從小就滿懷著特殊的情感和崇高的敬意。小時候,常常趴在古井臺邊,看井中的影子,賞井中的云彩,觀井中的月亮,覷井中的小鯉魚,甚至將樹葉拋向井里嬉戲歡笑,日復一日,快樂地過完了童年。
穿越時空隧道,從小到老,關于古井的一往情深,是濃厚的,真實的,凝固的。所以來到寶寨,對于古井的歷史、文化和起源那是格外的關注。懷揣著激情,滿身的細胞蕩漾到了極限。徘徊井旁,游走田間,走訪農家,談論古井奇聞趣事,感觸頗深,仿佛自己對視寶寨歷史幾百年。
從群眾的話語中以及實地考察,我們了解到寶寨古井的真面目,古井名喚“欄窕井”(侗語音),坐落于寨子的對面山腳,高1.5米,長1.3米,寬1米,深0.6米,正方形狀。寶寨人民在這里落戶的時候,就已經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自從遷徙到這里時早就發現此井“獨立守歲寒”非一般地存在。
古井原先是口“泥窩井”,大自然的產物,沒有人工打造,蓄水量較少。隨著人口的發展,人們日常生活用水對古井的需求越來越明顯。為解決這一“矛盾”,清朝年間寶寨村民對古井進行了擴建改造,用青石一塊一塊壘砌而成,井壁雕龍畫鳳,井頂石板鋪蓋,改變了它的原貌,鑄就了它的今生。
寶寨人民與古井朝夕相處、相依為命,他們對古井情有獨鐘、相敬如賓。每逢佳節,古井的人氣都比較爆滿,村民挑水絡繹不絕,許愿熙熙攘攘,初一十五紙錢、米酒、香火不斷。古井的功能不僅僅滋潤寶寨人,更上升為寶寨人民的保護神。
古井傾盡所有,它的神奇與靈性,寶寨人民十分敬畏。因為敬畏,寶寨人對古井奉若神靈,對古井產生了“崇拜”,全寨人民無論黑夜白晝,無論生老病死,都與古井心心相印。生者古井哺育,逝者古井超度,每個生命自始至終都與古井不離不棄。相傳,逝者臨終前勢必要喝上一口古井水,方可少些遺憾,含笑九泉。久而久之,古井崇拜在寶寨相沿成習、膾炙人口,古井崇拜文化也演繹成了當地特有的元素。
古井崇拜文化,在寶寨人們的心中是深刻的,有啟發的,受教訓的。據說,前些年寶寨有個青年患病去世,當初其父母因為極其悲痛而忘乎所以,在兒子臨終前,沒有為其喂古井水而后悔莫及。兒子辭世后不久,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家里經常有異常響聲,令人坐立不安難以入眠。因為恐懼,于是家人隨即請來了道士施些法術后,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原來這個年輕人在臨終前其家人沒有端古井之水給其滿飲為其餞行,其靈魂怎么也飛不出古井的懷抱,怎么也飛不出寶寨這個神秘的世界。
發生這樣的事情,也許純屬巧合,沒有科學依據,但不管怎樣,寶寨人民自始至終飲水思源,他們對古井的崇拜日益厚重,對古井的保護日益升溫,因為古井記錄寶寨的前世今生,陪伴寶寨度過了每一個春夏秋冬。
無論季節輪回,無論狂風暴風,古井的風姿與清濁幾乎沒有什么起伏。春夏之晨,秋冬之夕,泉水汩汩,清澈豐沛,它的傳奇成為了寶寨人民的熱門話題,它的“春秋”也因此而升華為寶寨人民的“熱搜”。 (吳志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