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該縣丹江鎮教廠壩社區住戶調查記賬戶姜毅戶共有6口人,其父親是單位退休干部,母親無工作,其本人在縣茶葉公司上班,住戶記賬工作全由其愛人顧慧先負責,每天每次記賬他都會顧忌公婆的感受,因為他們平時很少拿錢給公婆花,而每天記賬都要問公婆買了些什么?支出了多少?給婆媳之間的感情蒙上了陰影,這讓原本和諧的家庭也多了幾分尷尬,給如實記好家庭收支賬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我們家一大早全體都出門了,大家各忙各的,晚上回來的時間也不一樣,交流記賬的時間十分稀少,有些時候還容易忘記,而我父親每天都有翻閱日歷的習慣,我就叫他每天把父母親開支的情況記在上面,晚上回來我再錄入住戶調查電子記賬APP,而我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翻開記賬臺歷本,看看父母每天的開支,及時錄入記賬APP,這樣推進了家庭全員記賬,效果很好,我家每月記賬的條數都在80筆至90筆以上!”該縣丹江鎮羊常社區輔助調查員龍明珠深有感觸地說。
該縣高度重視城鄉居民收支調查工作,加強住戶調查基層基礎規范化建設,不斷提高記賬質量。縣統計部門通過加強業務培訓、走訪入戶、掛牌管理、面對面指導等具體措施,進一步夯實記賬工作基礎,積極在調查戶中大力推廣電子記賬。截止目前,該縣120戶調查記賬戶中采用電子記賬的調查戶達到106戶,占總記賬戶的88.3%,科技應用得到有效推廣,電子記賬工作走在了該地區的前列,極大地減輕了廣大記賬戶的工作負擔,深受廣大輔助調查員、記賬戶的歡迎。
然而隨著電子記賬的有效推廣,個別記賬戶在記賬過程中記個人賬的多、記家庭成員賬少、記賬不全面等情況時有發生,該縣統計部門深入記賬戶家中,認真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總結廣大城鄉居民平時有喜看農歷、看日子的習慣,積極制作居民收支記賬臺歷,發放給所有記賬戶,并對每戶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講解培訓,只需開個家庭小會,讓全家人都記得把每天小到每斤1.5元的豆芽,大到幾千元的物資都認真記錄下來,把一筆筆的收入、支出等生活點滴在小臺歷本上記下,讓廣大記賬戶知責盡責,讓記賬工作更加全面而有效,使許許多多家庭記賬小問題迎韌而解,住戶調查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既然國家抽中了我為政府記賬,雖然沒有能為國家做些什么,但我知道這是一份責任,就要當好這個記賬員,把賬按時記全、記實,做好份內的事,筑好‘小家’為‘大家’,為統計調查工作作出公民應有的貢獻。”該縣望豐鄉公統村記賬戶王遵經常樂呵呵地說。
為了提高數據質量,該縣統計局工作人員和基層的輔調員經常到各調查點去訪戶,以此加強與調查戶的溝通和交流,贏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從記賬戶每一筆收入支出賬目中真實反映著該縣城鄉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情況,反映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況和水平,從而也推動該縣住戶調查居民收支記賬工作翻開了新的一頁! (梁定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