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貴州省雷山縣努力探索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模式,堅定不移地走百姓富生態美的旅游發展新路子,旅游業發展迅速,被列為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獲得“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最佳魅力旅游名縣”等榮譽,西江苗寨被評為“世界十大鄉村旅游度假勝地”和“中國十大優秀國際鄉村旅游目的地”。近幾年來,全縣接待游客年均增長31.39%,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長34.5%,鄉村旅游業帶動3.3萬余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脫貧。
堅持規劃為先不斷完善配套設施,提升鄉村旅游品味。按照“全域旅游化、全縣景區化”和“多規合一”理念,高水準編制了《全域旅游規劃》《鄉村旅游扶貧規劃》,全面推進大西江苗寨群文化旅游扶貧帶、環雷公山生態旅游扶貧帶和大塘極貧鎮旅游扶貧帶規劃建設,把全縣68個國家傳統村落和100多個苗寨串聯起來,不斷完善配套設施服務功能,逐步實現處處是景、四季可游。全縣現有4A級景區2個,4星級標準酒店4家,精品民宿、農家樂450余家,可接待游客的床位數13000多張,停車位8000余個,30戶以上通組公路實現水泥硬化全覆蓋。
堅持文化為魂加強活態保護傳承,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設立西江苗族博物館、雷山縣銀飾刺繡博物館等加強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展示、傳承工作。建成一批銀飾刺繡、蠟染等活態展示點,組建了西江藝術團、南猛蘆笙舞、掌坳銅鼓舞等歌舞表演隊,每年舉辦苗年、吃新節等民族節慶活動,民族文化展示形式更加豐富,先后挖掘打造了《銅鼓舞》《南猛蘆笙舞》等民族歌舞,成功推出全國第一部苗族山水村落實景演出《西江盛典》精品劇目,全縣從事民族文化展示活動群眾達到3000余人。此外,建成了“蝴蝶媽媽的世界”等一批非遺扶貧工坊,解決貧困人口就業2600余人,促進了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雷山被列為全國首批10個“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續排在全省前列。
堅持扶貧為重突出輻射帶動發展,創新旅游扶貧模式。2007年西江苗寨只接待游客6萬人,旅游綜合收入800萬元。2019年購買門票人數達403.47萬人,旅游綜合收入超過60億元。西江各類市場主體由2007年的50余戶增加到現在的1100余戶,增長了19倍多。目前,西江苗寨千萬元戶超過10戶,百萬元戶超過100戶,十萬元戶超過1000戶。在西江,98%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飯”。今年7月恢復跨省旅游后,西江旅游業恢復迅速,7-9月旅游人次恢復到去年同期70%。今年“雙節”黃金周期間,在限制入園人數情況下,西江接待量只比去年少1萬多人。在西江的帶動下,郎德、大塘等村寨旅游發展加快,西江苗寨被列入全國“景區帶村”旅游扶貧示范項目,“西江模式”被列為貴州改革開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建立旅游發展利益聯結機制,西江景區每年從門票收入中提取18%設立民族文化保護和獎勵基金發放給西江村民,1400余戶6000多群眾直接受益,戶均累計分紅超過了10萬元。郎德景區每月拿出10萬元用于每天的民族文化展示活動,村合作社采取“記工分”方式按勞分配,帶動867人實現穩定增收。建立貧困戶優先就業機制,目前在景區就業的貧困戶達到1800余人。圍繞旅游業發展需求,堅持農文旅融合發展,大力推動“鄉村旅游+”產業扶貧模式,雷山實現農民人均1.5畝茶、半畝藥、半畝菜(菌),帶動了2.3萬余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堅持統籌為要整合社會資源治貧,助推鄉村旅游扶貧。充分利用國務院扶貧辦、貴州省紀監委、杭州市上城區等各級單位幫扶雷山為契機,統籌整合資源要素幫助發展鄉村旅游業,助推脫貧攻堅。友成企業家基金會捐贈2400萬元在西江鎮龍塘村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項目,吉利控股集團捐贈2000萬元建成茶旅體驗莊園,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1200萬元在丹江鎮白巖村實施“百美村宿”項目,網易嚴選投資1000萬元在西江苗寨建設“嚴選·雷山”文化館,獲得了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表彰。社會幫扶的旅游扶貧項目帶動3600余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張海學 張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