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人民醫院共有1007名護士,其中男護士42人,傳染病院的顧鵬舉就是其中一員。90年出生的顧鵬舉已經在護理崗位上工作8年了,也算得上一名老護士了。男護士在護理團隊中是 " 稀缺資源 ",他們體格強壯、精力充沛、臨危不懼、遇事果斷,具備較強的理性判斷能力,可以勝任強度較大的護理專業。因為體力上的優勢,顧鵬舉在工作中經常充當 " 護花使者 ",主動幫護理姐妹們分擔工作任務,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清理大小便 、還要搬運病人、扛氧氣瓶... ,工作中任勞任怨、默默無聞。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院黨委的號召下,當天黔東南州人民醫院就有430名醫護人員主動請戰,顧鵬舉也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顧鵬舉說,他們當護士的,特別是男護士,疫區更需要,能為國家作一點貢獻,肯定要有所擔當,盡自己職責。1月27日中午一點半,正在工作崗位上的顧鵬舉突然接到了通知,兩個小時后到醫院集結立即出發湖北鄂州,直到臨近出發,顧鵬舉才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父母,遠在凱棠老家的父母全力支持的同時,全家人也向他隱瞞了顧鵬舉母親的病情,能夠被醫院選中成為醫療隊的一員,對顧鵬舉來說是一種肯定,也是 " 如愿以償 "。
顧鵬舉還記得,剛開始進入鄂州市中心醫院傳染病院, 內心第一感覺是恐懼,對病毒的恐懼和對陌生環境的恐懼,但當他看到躺在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心里的恐懼慢慢的被轉移了,唯有的希望就是能盡所能減輕患者的痛苦,在自己精心的護理下讓他們能盡快恢復。
在抗擊病毒的最前沿,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細心護理,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工作中,顧鵬舉一直沖在最前面,端屎倒尿倒垃圾,臟活累活都搶著干,只想盡可能的多為病人做一些事情,他覺得自己算是團隊里面年輕的,體力也比女護士好。有一位73歲的確診患者,老伴早已過世又無兒無女,被確診送來病房時病情一度惡化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因為舉目無親心理負擔也很重,拒絕配合治療。顧鵬舉每次對老人進行護理時都格外細致,不僅一口一口地喂飯,還把自己節約下來的牛奶等營養品全部送給老人,最讓老人感動的是由于他大小便失禁,當時物資又缺乏,顧鵬舉把自己帶來的僅有的兩包成人尿不濕送給了他,在顧鵬舉和其他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下,老人病情逐漸好轉。每天工作6小時,防護服不透氣,汗水早已將衣服打濕一遍又一遍,顧鵬舉坦言:“工作時,口罩和眼罩勒得人很難受,一下班就得洗澡,人就像虛脫了一般”。
在鄂州市中心醫院傳染病區走廊上,有一處微型的“愛心超市”深受患者的好評,其實這“愛心超市”就是一個大紙箱,里面裝滿了方便面、牛奶、衛生用品、還有一次性口罩等。這些生活用品都是顧鵬舉所在醫療小組的醫護人員考慮到當時的物資缺乏,大家商量過后把自己節約下來的物品放在一個大紙箱里,并放在病區走廊,有需要的患者可以自己來取,有的隊員看到患者沒有帶換洗衣服,還把發放的保暖內衣全部送給患者。
作為黔東南州人民醫院第一批赴鄂馳援的醫護人員,顧鵬舉在一線工作了一個多月,疫情逐漸散去,顧鵬舉也和同事們于4月3日回到了凱里。在歡迎儀式里,顧鵬舉的親戚們都來到現場迎接他,可是顧鵬舉在人群里并沒有發現自己的母親,他隱約感覺到了什么,作為家里最小的兒子,從小到大母親都最疼他,但分別近兩個月母親都沒有來迎接他,這讓顧鵬舉很不理解。當人群散去顧鵬舉回到家里,在他的追問下,愛人才吞吞吐吐地告訴他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在顧鵬舉援鄂期間,母親被確診為甲狀腺癌,為了不影響他在一線的工作,母親堅持不要將自己的真實病情告訴他,只在電話中輕描淡寫地說做了一個小手術。
顧鵬舉母親在2月26日進行了腫瘤切除手術,手術比較順利,住院 20天后先暫時回家休養,但還需要到醫院復查。當聽到這個消息,顧鵬舉潸然淚下,作為兒子,他是全家最后一個知道母親的病情,全家人怕他工作分心,一起保守了這個秘密。顧鵬舉立即連夜趕回老家,終于見到了躺在病榻上的媽媽,做了手術后的顧媽媽目前病情穩定,但身體很虛弱,還需要父親精心照顧。顧媽媽說:“雖然我是一名農村婦女,沒有多少文化,但是我知道國家需要你,你就一定要去!”在照顧媽媽這幾天里,顧媽媽一直催促兒子不要耽誤工作,按時返回工作崗位。
顧鵬舉說:”一個男護士在臨床護理上要克服心理壓力,有時候會遇到患者的不理解和拒絕,很多時候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患者對一名男護士的看法,所以要用自己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去獲得患者的認可,展望未來要學的還很多,帶著這次援鄂的難忘經歷,我會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做一名有溫度、有責任、有擔當的男護士。”(楊小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