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5月21日,貴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翁義院區(腫瘤醫院)腫瘤科三病區(胸部腫瘤科)成功完成一次跨區域多學科的聯合會診。此次會議使用“騰訊會議”免費平臺,參與的三位專家分別來自重慶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胸外科、遵義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胸部腫瘤科、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影像中心,同時,患者及家屬均全程參與此次會診,經長達1小時的熱烈討論,為患者提供了個體化的診斷和治療計劃,極大的增強了患者和家屬治療的信心,標志著貴醫大二附院腫瘤科三區在腫瘤診治模式上了一個新臺階。
患者袁某某,男,51歲,貴州
天柱縣人。因“咳嗽、胸悶、胸痛10天”入我院感染科。胸部CT:1.左上肺病灶(結核?肺Ca?直徑大小:2.1×1.7cm)伴周圍少許炎癥,鄰近胸膜增厚、粘連。右肺中葉結節;2.縱膈淋巴結顯示增多。建議:CT增強及穿刺活檢。遂轉入胸部腫瘤科,經彭杰博士接診后,考慮患者肺部腫瘤可能性大。并完善頭顱及腹部影像學檢查均未見明顯轉移灶,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后,由彭杰博士行CT引導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病理示:肺腺癌。初步診斷:左上肺腺癌并縱膈淋巴結轉移 (T2N2M0, ⅢA期)。
為進一步明確分期及安排治療,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后進行遠程網絡MDT會診,重點明確兩點:1、縱膈淋巴結是否考慮轉移;2、治療方式的選擇:外科胸腔鏡切除?誘導化療?聯合放化療?
會議首先由彭杰博士介紹患者病情及相關影像、病理、實驗室檢查結果,接著南方醫院影像中心專家詳細解讀胸部增強CT結果,胸部縱膈淋巴結及胸膜侵犯均存疑,縱膈淋巴結偏向良性可能,建議PET-CT檢查。胸外科專家從外科角度對病人的病情進行分析,建議PET-CT或者E-BUS檢查,明確縱膈淋巴結轉移情況,胸膜是否累及不能排除,同時也提議可以考慮直接行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根據術后結果安排是否輔助治療。腫瘤放療專家根據影像考慮胸膜侵犯不能確定,縱膈淋巴結轉移N2可能性大,提議完善PET-CT或者E-BUS檢查,如果為N2提議根治性同步放化療。最后經反復討論及與患者溝通:建議患者先行PET-CT檢查,明確腫瘤分期后按分期模式行外科手術或者同步放化療。患者及家屬表示經參會后對肺癌的治療有了更大的信心。
據介紹,肺癌為世界第一大惡性腫瘤,死亡率居高不下。肺癌的分期治療模式在肺癌的治療中至關重要,此患者如無N2轉移,則為N0 I期,屬于早期肺癌,手術為第一選擇;如有N2轉移,為ⅢA期,則選擇同步放化療方案。除此之外,EGFR、ALK/ROS1基因是否異常及PDL1表達水平、腫瘤突變負荷均與肺癌治療密切相關。
疫情推動了網絡技術的應用發展,經多區域的多學科聯合會診,可以為患者提供更為前沿、精準的診治方案,醫學也將進入一個新技術快速傳播的時代。
腫瘤科三病區(胸部腫瘤科)隸屬于貴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貴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腫瘤醫院。胸部腫瘤科是
黔東南州第一個專業胸部腫瘤治療學科,主要開展胸部惡性腫瘤包括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等疾病的診療、教學及科研工作。
胸部腫瘤科現有醫師7名,護士12名,其中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2人,博士1人,碩士生導師1人,主管護師2人。本科室醫護人員先后在北京、廣州、成都、重慶等地進修學習腫瘤的放療、化療及姑息治療,現擁有一支結構合理、醫療科研能力強、素質高的優秀學術團隊。
胸部腫瘤科設有住院病床48張,以“患者至上、精準醫療”為核心,推進肺癌診療一體化建設,積極打造胸部腫瘤亞專科品牌。常規開展CT引導經皮肺穿刺活檢、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并可進行EGFR、ALK、ROS1等基因突變檢測,以及PDL1表達、腫瘤突變負荷(TMB)檢測。依托醫院的先進設備開展胸部腫瘤的三維適形與調強精確放療、化學治療、微波消融、體腔熱灌注治療、靶向治療(肺癌與乳腺癌)、免疫治療(抗PD1/PDL1治療)以及中西醫結合等多項先進治療技術,實施腫瘤的治療過程中在循證醫學的指導下開展腫瘤規范治療、綜合治療與個體化治療,從而提高療效,延長病人的生命,減輕患者的痛苦。
胸部腫瘤科每年除承擔貴州醫科大學本科的教學任務外,還承擔腫瘤學專業規培生培養。歷年來該科的專業人員在國家級與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累計20余篇,近幾年在國際上發表SCI論文9篇,另有2篇臨床會議論文分別入選2018年中國臨床腫瘤學(CSCO)年會、2019年美國癌癥研究協會(AACR)年會。2018年獲貴州醫科大學學術新苗基金,獲貴州省科技廳基金項目2項,
黔東南州科技基金立項1項,獲黔東南州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兩項,其中青年基金一項(2018)、面上基金一項(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