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小滿,這是一年中農事活動的繁忙季節。
凱里市舟溪鎮村民忙著采收香菇,三穗縣長吉鎮茭白示范點迎來重要的田間管理時段,施秉縣城關鎮開始移栽辣椒……苗鄉侗寨的大地上,無論是星羅棋布的種植大棚,還是集中連片的產業基地,隨處可感受到壩區產業發展的滾滾熱潮。
近年來,州委、州政府以“八要素”為引領,以500畝以上壩區為抓手,堅決將農村產業革命進行到底,壩區產業快速發展,努力將壩區打造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科技田”“示范田”。
調結構 壩區耕地回歸本色
5月13日,人民日報刊發《車江大壩回來了》一文,關注報道我州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引發州內干部群眾的熱議。
57歲的周仕國是壩區發展的見證者:“多年來,我見證了壩區很多變化,當下是壩區最好的時候!”
今年以來,車江壩區指揮部全體干部,采取非常規方法,匯聚多方力量,兵團式作戰,穩步推進壩區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同時按照“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的規劃思路,榕江縣對車江萬畝大壩進行總體規劃和蔬菜全產業鏈發展設計。
截至5月11日,車江壩區已流轉9470畝土地,完成蔬菜種植9434畝,帶動就業38268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25234人次,促進貧困戶增收252萬元。
從小、散、亂到現代、高效、精準,不僅僅是車江壩區,目前全州建成500畝以上示范壩區70個,一個個壩區耕地回歸本色,調整蛻變為現代產業基地。
興產業 專家下田親把技術關
培訓農民和技術服務,是實現產業發展的人力和技術保障。要在壩區大棚里種好菜,急需補技術課。
“省、州、縣各級技術專家真的是幫了大忙。”5月7日,由省農業農村廳農推總站副站長金明、省水稻首席專家熊玉唐、高級農藝師曾濤以及州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倪玉瓊等一行組成的專家指導組深入黎平縣中潮鎮、洪州鎮、德順鄉等水稻生產一線鄉鎮,對黎平縣特色稻綠色高效增產技術示范推廣項目進行調研指導工作,實地察看壩區產業發展,親自下到田地中手把手進行技術指導,得到當地群眾一致好評。
黎平縣在出臺《關于進一步明確2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一壩一策”工作專班的通知》的文件后,迅速根據文件抓落實,實行“一壩一專班”制度,以縣級領導任壩長,鄉鎮主要領導任副壩長,縣級各相關部門及駐村第一書記、村支書、村主任等為成員,農業干部實行領導包片、干部包鄉鎮包點進行分類指導,以縣農林公司為統領,依托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傳、幫、帶作用,進一步充實了產業結構調整力量,增強了企業參與建設的信心。
技術服務有保障,壩區發展勢頭旺。數據顯示,我州500畝以上壩區平均畝產值達到7703元、增長49.9%。
富農民 打通農產品進城“第一公里”
走進鎮遠縣羊坪鎮龍塘壩區,放眼望去,滿目都是剛翻新完的泥土,十多輛旋耕機正在田間地頭來回忙碌。
“現在已經翻整了150多畝土地,爭取一周之內將流轉的土地全部翻整完,隨后進行土地分區域分類別種植。”鎮遠縣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舒顯蘭信心滿滿地說。龍塘壩區將采取直接播種的方式,發展白菜、香菜等“短平快”產業,蔬菜上市將主銷廣州沿海一帶,短期內就能見到經濟效益,覆蓋帶動90余戶貧困戶發展。
同時,鎮遠縣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還將投入資金建設噴灌自動化設備、簡易冷庫、制冰廠、蔬菜分解中心等配套設施,實現蔬菜產存運銷一條龍經營,健全蔬菜產業鏈條,深化產銷對接,實現了產、銷、購多方獲益。
鎮遠壩區的良好發展,是黔東南500畝以上壩區發展的縮影。我州各壩區堅持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發展大棚蔬菜、香蔥、鮮花等種植,皆獲得了豐收,鼓足了群眾的錢袋子,帶動農民24.26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0.26萬人。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092.2元,同比增長17.6%。(王佳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