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炎炎夏日,在天柱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衣揚制衣“扶貧車間”內,到處是一片繁忙景象,工人們在裁剪、縫合、裝箱,忙得不亦樂乎……轟鳴的機器聲、噠噠的縫紉機聲、歡快的腳步聲,奏響了一曲悅耳的產業扶貧“進行曲”
“在家門口就業,我感覺比出門在外就業要好得多,可以照顧家庭,還可以探親訪友,感謝政府引進了這么多企業。”天柱縣易地搬遷戶龍愛冬開心地說。
39歲的龍愛冬是天柱縣渡馬灣場九組村民,2017年享受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她家從山上搬到了天柱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住條件改善了,但農民離開土地該怎么生活?婆婆年紀大、身體不好,三天兩頭去醫院;一個小孩正在讀初二,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丈夫到外地打工。龍愛冬也想和丈夫一起去打工,可是家中的老人需要照顧,想到老人看病、孩子上學的費用,龍愛冬愁得吃不下睡不著。
聯山街道樓棟幫扶干部入戶摸底排查,宣傳扶貧相關政策,送崗位上門服務,詳細介紹了天柱縣衣揚制衣廠用工需求,龍愛冬看到了希望,立即報名應聘上崗。
“扶貧車間”建在天柱縣易地扶貧搬遷點內,占地1000平方米,設置了生產車間、裁剪車間等,有電腦縫紉機50臺,各種配套機器70余臺,可吸納100余名易地扶貧搬遷貧困群眾長期務工。衣揚制衣廠介紹說,建立起“扶貧車間”就是為了解決聯山搬遷人員的就業問題,就近吸納更多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增收,以就業扶貧助推精準脫貧。
“從車間到家走幾分鐘就到了,中午休息時還能回家照顧老人。一個月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這個工作太好了!”粟春花笑容滿面地說道。車間里像龍愛冬、粟春花這樣的工人還有不少。
“今年以來,我們積極謀劃以創業帶動就業,引進扶貧車間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務工與顧家兼顧,“錢袋”與“后代”并重,做到了讓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增收有門路,讓企業發展有勁頭,確保搬遷下來之后能夠脫貧致富,讓群眾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天柱縣聯山街道辦事處主任楊世常說。
據了解,聯山街道通過大力發展扶貧車間、專業合作社等方式,拓寬就地就近就業渠道。同時,聯山積極完善易地扶貧搬遷貧困勞動力的人才培養計劃,持續加大家政服務、網紅直銷、職業農民、廚師、電工等勞務品牌培訓力度,提升轉移就業穩定性,實施返鄉創業能力提升行動,加強返鄉創業重點人群、創業致富帶頭人、電商人才的培訓培育。(龍本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