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這兩天,我們村的黨員真忙,跑上跑下的,教我們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該技術保溫、抗旱、御寒,比傳統種植的洋芋要好上幾倍,出土時間提前,經濟收入是傳統種植洋芋的2倍。”日前,正在田間地頭種植馬鈴薯的黃平縣舊州鎮草蘆坪村謝家壩自然寨村民楊永勝高興地說,臉上露出了笑容。
入冬以來,在全省“100個高效”農業園區的黃平縣萬畝大壩上,掀起冬種馬鈴薯熱潮,目標是鞏固脫貧成果、全面進入小康生活。為實現這一目標,該縣以“黨建引領產業”為抓手,圍繞“筑牢基層黨建、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穩定農民收入”這一主線,瞄準市場需求,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頭戲來抓。根據“高產、優質、高效、生態、短平快”的發展要求,積極引導百姓科學種植高效農業,大力發展訂單馬鈴薯、萵筍全產業鏈等特色產業。制定出臺了馬鈴薯、萵筍、高筍、菜蘿卜、蓮花白、白菜、油菜、西蘭花、辣椒等高效產業種植扶持政策。2019年以來,共流轉5.68萬畝土地,努力把綠色產品打造成黃平縣鞏固脫貧成果、全面進入小康生活的產業支柱。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共翻犁31.48萬畝田土,種植洋芋4.05萬畝、太子參7.81萬畝,胡豆0.6萬畝,白菜、菜蘿卜、胡蘿卜等共點播5.14萬畝。馬鈴薯種植預計在1月下旬全面完成。
冬季馬鈴薯種植完成后,預計在4月收成,是全州16個縣市最早上市的馬鈴薯產區之一,可以填補省內市場空白,有望賣出好價錢。經過多年實踐,冬季馬鈴薯產業已成為該縣鞏固脫貧成果、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特色產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好渠道。(張玉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