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國家實施通村通組水泥公路項目后,我們所有的村組公路全部得到硬化,改變了群眾的生活!”1月14日,貴州省黃平縣一碗水鄉石坡村支書滕朝美在村委會鏗鏘地說。
在黃平縣像石坡村這樣,因為水泥公路建設改變群眾生活的例子還有很多。隨著貴州農村公路建設“三年大會戰”、 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的結束,更多的鄉村因為一條條修建好的水泥公路而悄然發生變化。
“以前沒有通水泥公路這里是一個封閉落后、道路泥濘的山村,雖然與鄉政府的距離才十來里路,可雨天連爬帶走1個多小時才到鄉里,在鄉里辦事穿水膠鞋的大家都知道是石坡的人,而這一切都因交通改善而改變了。”滕朝美說:“兩年前通村水泥路修好,兩年后通組公路全面硬化,這樣村民出行得到了徹底改變,群眾外出甩掉了水膠鞋換上了皮鞋,農村客運車輛通村達寨,現在十幾分鐘就可以到鄉政府”。
滕朝美話題一轉興致勃勃介紹,對農村而言要致富先修路的確不假,水泥公路通車后,黔穗生態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投入3000多萬元,通過“支部+公司+農戶”的組織模式,在村里的太陽山養殖200多萬羽林下土雞,利益聯結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這是水泥路帶來的效應。
從泥濘路到水泥路,農村公路建設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每個村民都心懷感激。在黔穗公司養雞場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吳光亮身有體會說:“感謝村黨支部的推薦,我在這里務工一個月收入3000多元,更感謝的是黨的好政策,沒有水泥公路的話,公司也不會到這里來投資”。
石坡村只是農村水泥公路建設讓農民生活發生改變的一個縮影。據悉,十三五期末,黃平縣公路里程達2645公里,其中通村水泥路836公里、通組水泥路677公里,實現了所有建制村100%通水泥路和通客運的雙目標。
農村水泥公路的建設,除了改變群眾的生活條件外,更多的是打破了傳統的封閉意識,拓寬山區農民的致富渠道,有效地銜接鄉村振興。如今的石坡村,青山綠水中,田間太子參壟廂整齊,孕育來年希望;依山而建的一棟棟青瓦白墻民居建筑,極具地方特色卻又富含現代元素;平坦的水泥公路不時有小車駛過,公路旁豎立清一色的太陽能路燈……(潘勝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