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黨的十九大以來,柳川鎮黨委、政府在吹響脫貧攻堅的時代號角中,堅持以黨建引領為綱,以特色產業為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集中產業資源優勢,先后建成百畝菊花產業、千畝秧李基地、萬畝食用菌基地,發展多種優質產業,開啟了路暢口闊,風生水起,百業興旺,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油茶樹點亮致富夢
“油茶種植需要特別注意基肥施放和修剪枝丫……種下去前要把頂端的芽去掉,消除頂端優勢;葉子要剪去三分之二,減少蒸騰作用。”柳川鎮林業站站長張成錦耐心細致地并解油茶種植技術,F場示范圍繞油茶生長特性、豐產栽培方法、低產改造技術,以單株油如何挖坑栽種、施放基肥為例,傳授豐產栽培技巧;再從改造目標選擇、茶株修枝整形,傳授低產改造經驗,深入淺出地為村民們講授油茶種植訣竅。
根據張成錦傳授的經驗,只見村民們正在給油茶苗木追肥、除草、管護等,現場呈現出一派忙碌景象。滿眼長勢茂盛的油茶苗木傳遞著農人們致富的希望。柳川鎮按照“生態、優質、高產、高效”的原則,以科技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全面推進油茶生產向規;、產業化方向發展。
“油茶是一種綜合利用價值極高的經濟樹種,主要產品為茶油,副產品包括茶枯、茶殼和茶粕。小小油茶果,全身都是寶。油茶籽壓榨出的茶油,作為高品質食用油的代表正隨著消費升級,不斷走上更多消費者的餐桌;初榨之后,茶籽餅粕可應用于農藥、醫藥、日化等行業;提取完茶皂素的茶粕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及飼料;油茶基地可開發鄉村旅游,發揮生態的經濟效益。”柳川鎮副鎮長石光平說,“現在種下的油茶,三年后就能見到收益,管護得好的話可以最低可以保持15年,是非常高效的產業。”
為搞好油茶規;N植,柳川鎮扎實開展土地摸底調查。全面掌握適宜新造油茶林的荒山荒地、油茶低產林以及其他低產低效林的面積,大力發展“五邊”(村邊、路邊、水邊、院邊、宅邊)造林,積極探索改土適樹等模式,有效挖掘油茶產業發展空間,不斷擴大油茶種植規模。
高山米引來大商機
陽春三月,柳堡村的村民就開始躬耕于壟畝之間,忙碌在田間阡陌。
“我們祖輩來到柳堡這個地方時發現這里適宜發展種養殖業,就在這里定居下來。”
“稻田養魚也是從他們那時候傳承下來的,這里的海拔較高,種出來的米香、養出的魚味道很鮮美。”
柳堡村的大米、米酒和稻花魚都是劍河縣遠近聞名的特產。近年來,柳堡村村兩委憑借自古以來的“稻+魚”共生養殖模式,著眼區域經濟長足發展,充分發揮當地條件好、水源無污染的自然優勢,堅持“長中短”相結合,“選定興”可持續,按照“整體規劃、區域布局、分步實施、跟進完善”的思路,因勢利導發展原生態種養殖產業,成功探索出了一條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風險小、能雙贏的黨建扶貧路子,創建了柳堡“高山大米”、柳堡“高山酒”等產品的系列品牌,幫助村民將大米、米酒等農產品進行加工、包裝、設計,通過建立電商平臺,將產品向社會推廣銷售。同時又建立了村集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生產銷售模式,在增加了貧困戶經濟效益的同時,還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村兩委還進一步搭建農產品監測體系,從種植源頭把控產品品質,對產品種植、生產、流通、售后等各個環節做出嚴格規范,以一整套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保障農特產品的健康安全,為用戶帶去高品質產品與服務體驗,也為該村農特產品銷路和穩定價格奠定基礎。
“三四月間,村里就開始下田種早稻。在栽下秧苗的時候就會放點鯽魚苗在田里,由于吃著稻花長大所以又叫稻花魚,稻花魚的生長周期長有沒有人工喂養,所以稻花魚的肉質緊實,很是鮮美。由于純天然的。所以稻花魚的個頭都不會太大。”柳堡村龍克軍說,“憑借著國家地理標志劍河稻花鯉,我們的魚供不應求,村民們都很開心。”
“我們村現在主要發展生態大米、食用菌、蔬菜產業,一共帶動黨員20名,39戶190人農戶,其中貧困戶27戶130人參加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就業165人,在產業發展帶動上人均年收入達到2萬元,每年合作社分紅2000元,讓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產業帶來的紅利。”村支部書記陳精濤說。
小菊花成就大產業
“我們現在年齡大了,干別的不行,在菊花基地干些鋤草類的農活還是可以的,每天60到80元的工資,一年下來,我們夫妻倆可以掙到8000多元的工資收入。”在高標村百畝龍菊產業園基地除草翻地的貧困戶潘老團說。
柳川鎮創新脫貧攻堅方式,扶持農村產業能人,創建產業扶貧基地,建設生態農業菊花產業脫貧示范園,按照“公司+基地+貧困戶+村集體”的運營模式, 讓群眾和貧困戶通過就業、資金入股、產業發展等方式, 走“造血式扶貧”的路子,著力增強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形成特色產業助推精準扶貧的局面。
“這里海拔高,空氣好,全部使用農家肥種植,是原生態、零污染的,藥用價值也是很好的。”龍菊基地負責人姜衛平說。“當時覺得種這個菊花應該是很好的項目,所以我就把它引到我們老家這邊來種,同時也想著盡量多帶動些老百姓、家鄉人民。”
經過考察選點,姜衛平成功流轉了近120畝土地,并成立了劍河縣高標龍菊生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讓這片美麗的“致富花”真正在高標扎下了根。
自2018年項目實施后,高標龍菊生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建起了龍菊生產加工基地,吸納20家貧困戶參與,并通過“貧困戶勞資入股”模式,以菊花種植為抓手,精深加工菊花產品,不僅提高了菊花附加值,還能有效帶動周邊農戶就業增收。
靚果蔬鋪就幸福路
仰阿莎庫區邊上的麻鐮村,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良好、處于縣城半小時經濟區范圍內的優勢。坐擁有800畝耕地、500畝林地和1000畝果園,麻鐮村兩委通過調結構、轉方式的發展思路,帶領村民重新進行產業規劃調整,大力發展特色有機水果、蔬菜等產業,成立規范化農業合作社,流轉田土、林地,分片區規范化種植李子、枇杷、楊梅、白菜、豆角等水果和蔬菜,每年產出的水果蔬菜為縣城提供了新鮮美味的營養,同時也為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
發展蔬菜和精品水果種植,讓當地貧困戶不僅可以獲得土地收益,還能參與到合作社進行,每年可增加收入7000多元。
“我們麻鐮村有著非常豐富、優良的自然條件,一是仰阿莎庫區就在旁邊,水量充足;二是是光照充足、土地肥沃;三是交通便利,只要開車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縣城,F在劍河稻花魚我們還將利用現有資源,大力發展黑木耳種植和稻花魚養殖,打造麻鐮品牌化產業,讓村民搭上產業化快車實現脫貧增收,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麻鐮村支書劉永發說。
通過調結構、轉方式的發展思路,帶領村民重新進行產業規劃調整,大力發展特色有機水果、蔬菜等產業,成立規范化農業合作社,流轉田土、林地,分片區規范化種植李子、枇杷、楊梅、白菜、豆角等水果和蔬菜,每年產出的水果蔬菜為縣城提供了新鮮美味的營養,同時也為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發展蔬菜和精品水果種植,讓當地貧困戶不僅可以獲得土地收益,還能參與到合作社進行,每年可增加收入7000多元。
小木耳開創新未來
在關口萬畝山地高效農業示范園,之間二三十名村民正忙著采摘黑木耳,現場一派繁忙。
“這黑木耳長勢好,現在,由于天氣原因,采摘量比較小,待天氣回暖后,將會大規模采摘。”在這務工的村民劉忠錦說,“村里面有了黑木耳產業后,我們就一直在這里務工,我負責管理,每月工資有3200元,既能照顧家,又能就近就業,真是一舉兩得。”
出路在山,希望在林。自十九大以來,柳川鎮改變原有單一的致富模式,轉變發展思路,緊緊圍繞全縣“一縣一業”產業發展思路,著力于食用菌產業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產業發展。充分利用林業資源優勢和林蔭空間優勢,根據“守著金山要飯吃”的實際,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從林下經濟入手,唱“山歌”,念“林經”,以林業產業發展為核心,挖掘林地潛力,盤活閑置土地1000余畝,以關口高效林下經濟示范區為核心,充分利用林業資源優勢和林蔭空間優勢,挖掘林地潛力,初步探索出林+苗、林+果、林+藥、林+菌、林+游、林+禽等‘林+N’產業扶貧模式,林下經濟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實現特色產業多重覆蓋,讓群眾端起‘綠飯碗’,吃上‘生態飯’,鼓起‘錢袋子’。
“整個園區我們規劃種植10000畝,目前已建成食用菌大棚36000㎡用于種植雙孢菇和羊肚菌。已實現黑木耳種植2500畝,一期擺放菌棒232萬棒,產量達70多萬斤,產值達118萬元。”鴻源公司銷售經理唐德貴說,“基地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我縣“龍頭企業+公司+村+農戶”的扶貧發展模式,產業輻射帶動全縣13個鄉鎮街道,帶動2312戶貧困戶9166人,公司輻射帶動就業478人,產業鏈接基地1個。累計帶動增收每年一億元以上,確保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群眾實現穩定增收。”
春風吹來滿眼春,鄉村振興正當時。“十四五”開局起步,柳川鎮將奮力推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逐步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實現路徑,努力繪就村美民富的美麗新畫卷。(潘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