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大姐,這邊田太窄了,脫粒機不方便過來,我們割好后,把稻穗搬到前邊開闊點的地方脫粒。”
“真是太感謝你們了,辛苦大家了。”
“沒事的,大家一起干不辛苦。”
這是劍河縣紀委監委機關黨支部黨員幫助幫扶戶楊光明一家收割水稻的一幕。
金秋九月,又是一年秋收時。稻田里一株株飽滿的稻穗,黃橙橙、金燦燦,空氣里彌漫著稻香。
9月3日一大早,劍河縣柳川鎮中都村貧困戶楊光明家的稻田里已經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劍河縣紀委監委機關黨支部的黨員志愿者們都在忙碌著。割谷、遞把、打谷、裝谷,他們各司其職,有的揮舞著鐮刀,將一把把割好的水稻整整齊齊地擺放在田里;有的把稻把放打谷機器上脫粒,伴隨著“唰唰唰”的割谷聲和“轟轟轟”的打谷聲,田野間時不時地發出一陣陣爽朗笑語,不一會兒稻田里就堆滿了裝滿稻谷的袋子。看著大家干勁十足的樣子,楊光明笑容滿面。
與今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幾天前的楊光明看著自家已成熟的稻谷唉聲嘆氣。今年雨水充沛、陽光充足,楊光明家的水稻實現豐收,但是楊光明身患殘疾,兩個兒子都在讀書,家里的主要勞動力就只有他的愛人。而且家的田都處于比較偏僻的位置,山路崎嶇,收割機無法到田,每年收割水稻、打谷子、搬運谷子進糧倉成了讓他頭疼的事。
“你好,干部,我是楊光明,今年我家的水稻實現了豐收,但是因為沒有勞力,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嗎?”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楊光明撥通了他幫扶責任人的電話。
接到楊光明的電話后,劍河縣紀委監委機關黨支部立即組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去幫他搶收稻谷,于是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雖然頭頂烈日,每個人都汗流浹背,但始終沒有一個人停下來休息,拿毛巾擦擦汗、喝點水又繼續手中的工作。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經過一上午的努力,大家終于完成了收割、打谷、裝谷工作,隨后大家又幫助楊光明把一袋一袋的稻谷從田間扛到家中。
走在鄉間的羊腸小道上,楊光明夫婦邊走邊說:“幸好有你們來幫忙,不然就我們夫妻兩人,不知道要忙多久啊,現在谷子進家門,立馬可以晾曬了,用不了幾天就可以吃上新米了。”
農時不等人,助農搶收正當時。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劍河縣紀委監委按照“學史明理 學史增信 學史崇德 學史力行”的要求,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不斷夯實“菜籃子”“米袋子”,穩固農業“基本盤”,進一步拉近了黨群干群關系。(陳周軼)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