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今年52歲的楊祖華,是黎平會議紀念館的副館長。他不僅負責紀念館及文物安全,還將文物保護視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他說,文物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與文物相伴是一種福氣。
黎平是個文物大縣,有413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3處,省級文物34處。對于這些文物,楊祖華如數家珍。多年前,他就致力于文物的調查、研究與保護。在黎平縣林業局任林業高級工程師時,他下鄉做林業調查,就經常關心關注各村寨傳統建筑的保護,并與述洞、地坪、地捫、草坪等侗寨的村干、文物保護相關人員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1年,楊祖華在黎平縣森林公園辦公室工作,因其對文物的研究較深,對文物的保護利用眼光獨到,黎平縣人民政府抽調他到“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申報工作小組”,負責翹街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這項重要工作。在他的努力下,黎平翹街在全國400多條申報街道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國50之一、貴州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如果把各處文物點亮成串,黎平縣的文化旅游將要‘爆款’,能夠撬動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談到黎平縣的文物存量和開發時,楊祖華信心滿滿。為了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更多民眾,他在擔任黎平縣旅游局副局長后,積極組織各類文化旅游活動,將旅游線路與各文物點有機串聯起來,讓文物創造更多的社會經濟價值。
2015年,楊祖華就任黎平縣文物局局長。“頭銜”雖小,但對于他來說,有了這個“重要”職務,文物保護工作就會“名正言順”。在縣文物局工作三年多的時間里,楊祖華走遍了全縣各村各寨的每個角落,到處尋找他生命中的“另一半”。每到一處,他都積極與當地老人、鄉賢、文物達人深入交流,了解當地保護文物的情況以及文物的傳奇故事等,并認真做好調查筆記和文字整理,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文物安全是楊祖華最大的牽掛。周末、節假日,他經常與縣消防大隊一起走村串寨,檢查文物消防隱患,哪怕是一丁點的事兒,他都不放過,立即現場處理。同時,為了解決文物消防難題,凡是符合項目申報條件的,楊祖華都積極向國家文物局、省州文物局申報;不符合申報條件的,他就積極創造條件,多方籌措資金解決。南泉山大佛殿、兩湖會館的消防工程,就是他多方努力的結果。
2017年7月,楊祖華調任黎平會議紀念館副館長。自此,他的工作重心聚焦到革命文物上。黎平翹街是革命文物和歷史建筑的密集區域。消防水壓不足是這里的痛點與難點,也是楊祖華的一塊“心病”。為了切除這個病根,他冥思苦想、殫精竭慮。同年,他利用其它項目節省下來的資金,將平街市政供水引入翹街,解決了翹街消防用水水壓不足難題。
在黎平翹街左所坡的田氏宅院,是紅軍長征期間毛澤東、王稼祥、張聞天住過的地方,處于“瀕危狀態”。為了保護好這處文物,楊祖華經常與主人拉家常,告知文物的價值、珍貴性和不可復制性,勸說主人一定要保存好宅院的原貌。
黎平縣洪州鎮草坪村刺篷寨鼓樓,也是備受楊祖華關注的焦點。據樓頂留下的標識記載,這座鼓樓初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至今已有269年的歷史。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征途經這里,大軍中就有黨和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等,朱德總司令還進入鼓樓小憩,將一位在湘江戰役中受傷的警衛戰士劉善祥寄托給寨里的老鄉治療、保護。2017年,還兼任縣文物局局長的楊祖華籌措資金對其全面修繕。2020年12月20日,楊祖華又自己掏腰包,為該鼓樓裝置了楹聯。根據楹聯內容“仙氣潤草坪,心境無塵跨兩省;鼓聲穿刺篷,靈源耀日照三山”,可以看出草坪村刺篷寨橫跨黔湘兩省的獨特地理位置。
翹街上下,是紀念館的管轄范圍。無論是上班時間、下班時間,還是節假日,巡察各文物點安全都成了楊祖華的家常便飯,甚至于超出了黎平會議紀念館管轄范圍的文物點,也同樣留有他的足跡。由于楊祖華工作出色,2017年,他被黔東南州人民政府評為“全州消防先進個人”;次年,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評為“全國第四屆119消防獎先進個人”。這一殊榮,迄今為止,是全國唯一因文物消防獲得的個人獎項。(吳志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