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里鄉溝溪村一處免耕稻田基地中,通過對自然稻3號、6號實地測產,在田頭、田中、田尾隨機抽樣五個點,每個點1平方米,平均每平方有穗222.4條,平均每穗總粒數159.6粒,實粒數137.1粒,結實率85.9%,抽樣實割五個平方,平均每平方出谷0.65kg。全割全測0.71畝,出田谷289.67kg,折干畝產達334.03kg。省級科技特派員石承義介紹說:“這兩個品種我們又叫免耕稻,可在人工投入較少的情況下獲得不錯的收獲,甚至可以旱種,理論上比較適合我縣山區梯田水資源較為匱乏和農村‘三留守’人員較多的地方,因為剛開始在我縣試驗,所以對這個品種在我縣是否值得推廣一開始我們也還是存疑的。但是通過今天的測產結果來看還是挺理想的,再加上通過企業與農戶簽訂了農業訂單,出田稻谷價格可達4.00元/kg進行收購,高于保護價0.40元/kg,畝產效益比其他雜交水稻增收500余元,給種植農戶吃下了定心丸,接下來再進行推廣便沒有太多顧慮了。”
在茅貢鎮地捫村,由于其優質的生態環境和產糧基礎,黎平侗鄉米業公司在此創建優質稻示范基地,并在該基地安裝了監控設施,全程監控水稻種植過程,杜絕農戶亂施農藥、化肥等現象發生,完全依靠基地內和周邊農戶牛圈(棚)里的農家肥進行施肥,確保了糧食品質安全,也讓二十余座牛圈(棚)成為了基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此外,黎平縣近年來還大力推廣特色水稻(紫米、紅米)種植及“稻+”綜合種養。在著名的紅軍橋坐落的高屯街道少寨村,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該村建立了100畝特色水稻(紫米、紅米)種植基地,經測產該基地畝產在450kg以上。在中潮鎮上黃壩區,“稻+魚”綜合種養取得優異成效,經測產,每畝投放魚苗5.5kg,最高畝產達31.25kg,平均畝產23.4kg。
2021年,黎平縣糧食種植總面積達44.35萬畝,預計產量15.97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30.77萬畝,預計產量13.81萬噸,“稻+魚”“稻+蛙”實施面積19.5萬畝,“稻+鴨”項目實施2萬羽,在2020年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穩中有升的目標任務,為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穩定增收進一步夯實了基礎。(任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