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華,貴州凱里人,黃埔軍校第十九期畢業生。他曾在硝煙戰火的歲月里與入侵日寇拼死相搏、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為北平和平解放秘密工作、潛伏策劃多名國民黨軍官棄暗投明、也曾在家鄉凱里帶隊與土匪激戰周旋 ……
吳道華
求出路
考進黃埔軍校
吳道華,1921 年出生于凱里市(原爐山縣)舟溪鎮黃金寨一戶苗族農民家庭。14 歲小學畢業后,他不顧家人反對,徒步 5 天 5 夜 400 余里來到省城貴陽求學。在貴陽,他靠打零工維持生活,用省下的錢請人補習文化,尋求人生出路。
1941 年,中央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在貴陽招生,吳道華報名考試被錄取。19 歲的吳道華與新生一道,從貴陽出發,歷時一個多月步行兩千余里到達成都,跨入黃埔軍校成都本校大門,成為軍校第十九期一總隊步兵科學生。
其間,吳道華被安排到四川江津陸軍通信兵學校學習無線電通信、掌握收發報等技能。這為他之后成為地下工作者,兩段潛伏于國民黨內部秘密工作打下了基礎。
近 3 年的軍校訓練與學習洗禮,將吳道華錘煉成一名錚錚鐵漢。學業完成后,畢業典禮上,作為黃埔軍校全校前 10 名優秀生的吳道華,蔣中正(蔣介石)署名并親自授予他 " 中正劍 " 佩劍一把。
抗戰老兵吳道華近照,展示中正劍。
佩劍伴身
伏擊日寇 " 征糧隊 "
1944 夏,吳道華被分發到湖北秭歸,進入國民革命軍 76 軍 135 師(后整編為 76 師 135 旅)軍部,最初在軍部任見習參謀,之后分到 135 師 404 團任少尉排長。
" 當時戰事,法西斯節節敗退,日軍已成了喪家之犬。" 吳道華說,當時他們所在部隊分散在湖北宜昌、沙市一帶鄉鎮,主要伏擊從城里到鄉鎮來 " 征糧 " 的日軍。
一次,在沙市外圍某村寨,老百姓報告說,有一小股日軍要進村來 " 征糧 "。吳道華知道后,帶領全排戰士悄悄摸到村口埋伏起來。日軍來了大約一個班 10 多名 " 征糧 " 隊伍,剛進村口就遭到了吳道華與戰友們的伏擊。" 打得好過癮,日軍死了 8 個。" 老人一邊比劃一邊說。
還有一次,吳道華與戰友們在一處山路上與返城的 10 名日軍 " 征糧隊 " 遭遇。槍聲響起后,日軍倉皇逃走,還丟下幾具尸體。
像這樣痛擊日本 " 征糧隊 " 的戰斗,吳道華大大小小經歷了 20 多場。每一次戰斗,他始終佩劍不離身,牢記 " 誓死保家衛國 " 的訓條,帶領戰友與日軍拼死相搏。
轉眼到了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軍投降。當時,駐扎在城外的吳道華與戰友們并不知日本已宣布投降,聽到城里百姓放鞭炮慶賀時才知道。
" 打開日軍的倉庫大門,都是成堆的糧食與毛毯、軍服等。" 老人回憶了許多細節:日本兵軍帽上的布片設計很特別,可遮陽又可防蚊蠅叮咬,夏天急行軍時還可 " 煽風降暑 ";繳獲來的日本皮靴,許多是腳拇指與另四指分開的,分發下來沒人能穿;日本兵個子不高,他們的 " 三八大蓋 " 裝上刺刀后比他們身高還長。
1943 年吳道華在黃埔軍校 19 期同學錄上留影
潛伏北平
隨傅作義部起義
內戰開始,1947 年 3 月,吳道華隨所在國民黨 135 旅(前身為 135 師)進攻中共陜甘寧邊區并進入延安。到達延安時,吳道華因身體虛弱,全身浮腫,被送到西安住院治療。
不久,發生了著名的延安保衛戰之 " 羊馬河戰役 ",吳道華所在的國民黨 135 旅在子長縣羊馬河附近進入解放軍伏擊圈,全旅 4700 多人全軍覆沒,旅長被活捉 …… 吳道華慶幸自己離開了延安,僥幸逃脫一命。
吳道華病愈后無部隊可回,便從西安回到成都黃埔軍校本校。經黃埔校友徐幼常(貴州黃平人)引見,他被聘任為黃埔軍校駐北平軍官訓練班教官、軍械科上尉科長,于 1947 年 10 月到達北平,訓練華北 " 剿總 " 傅作義部營長以下軍官。
在北平,吳道華被中共渤海軍區城工部(領導敵占城市地下斗爭的首腦機關)發展為駐北平城工部地下工作者,潛伏于傅作義部,為之后的和平解放北平秘密工作。
1948 年 12 月,吳道華與軍訓班一道,隨傅作義部起義,北平和平解放。
秘密派往西南
策反同學起義
北平和平解放后,遵照渤海軍區指示,吳道華仍以國民黨軍官的身份,被秘密派往當時未解放的西南策劃國民黨舊部起義投誠,迎接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南。
吳道華與渤海軍區把發報聯絡密碼和電臺呼號交代清楚后,于 1949 年 6 月進入西南抵達重慶,找到在國民黨空軍第五軍區司令部汽車隊任分隊長的金儒瑜(貴州麻江人,黃埔同學),告訴他此行的使命。隨后,在吳道華的策劃下,金儒瑜率汽車隊在成都起義,向人民政府移交了大小車輛 56 輛、官兵 200 余人、卡賓槍 10 余支等物資。
之后,吳道華回貴州進行秘密活動,利用同鄉及國民黨軍官身份,潛入到國民黨部貴州省第七專署任少校副官。并在老家凱里舟溪、丹寨南皋等地,招募青年 80 余人組織成立了貴州省第七專署青年工作大隊,任少校大隊長。吳道華在第七專署 " 騙得 " 步槍 54 支、子彈 500 余發和部分被服后,于 1949 年 12 月率領青年工作大隊在丹寨南皋起義。
與此同時,吳道華回到凱里進行地下活動時,遇到一直徘徊觀望時局的國民黨 89 軍獨立營營長李鴻昌(凱里人,黃埔同學)。經多次說服,李鴻昌于 1949 年 12 月帶領其殘部 30 余人攜裝備精良的美式卡賓槍、輕重機槍等物資向爐山縣(今凱里)人民政府投誠。
身份公開
家鄉剿匪
1950 年 2 月,在完成上級交予的策反任務后,渤海軍區將吳道華的工作關系轉到爐山縣委,正式公開他的 " 潛伏 " 身份。
隨后,吳道華擔任爐山縣武工隊隊長、爐山縣剿匪指揮部副指揮長兼凱里剿匪指揮長。相繼指揮 " 凱里保衛戰 "" 萬潮大激戰 " 等激烈的剿匪戰斗,配合人民解放軍與匪徒斗爭 …… 在凱里大閣山駐守時,與土匪激戰險些被子彈擊中頭部喪命。
1950 年 8 月,吳道華從爐山縣調往貴州省委工作團,赴貴州平壩縣、普安縣搞土改工作,結束后留在普安縣任民政科長。1958 年被劃為 " 右派 " 勞教,1979 年 " 右派 " 摘帽改正恢復工作。1983 年在平壩縣民政局離休,1987 年安置回家鄉凱里定居。
2015 年,吳道華獲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頒發 " 抗戰勝利 70 周年紀念章 "。
暮年致力
兩岸同胞相聚
1988 年,貴州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吳道華被選為貴州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兼黔東南州聯絡組長。
他利用個人的黃埔同學身份與在臺灣的黃埔同學關系,負責與黔東南籍臺港澳地區黃埔同學聯絡,至 90 歲高齡還在為祖國統一勞心勞力。
吳道華逝世后,其離休前工作單位安順市平壩區民政局以及平壩區委組織部、平壩區委老干部局、貴州省黃埔軍校同學會、關愛黔籍抗戰老兵志愿者慰問團等單位和團體,趕到凱里悼念、告別。
抗擊日寇、隱蔽戰線、北平起義、策反投誠、家鄉剿匪 …… 吳道華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滄桑歲月,目睹了社會百年變遷,這就是吳道華傳奇的一生。
另據貴州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貴州省尚健在的黃埔老兵僅存 16 名,他們最小的已接近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