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2021年3月2日,
黔東南州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團隊成功獨立自主開展首例體外循環下心臟直視手術,此次手術的成功使該院成為貴州省東南部地區唯一能獨立自主開展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的醫療單位。
患者張大哥因有心臟雜音入院,在此之前他一直飽受疾病困擾,經常一個月內感冒好幾次,稍微活動就會感到胸悶、氣促,張大哥入院后被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下腔型)、肺動脈高壓(中度)、原發性高血壓病(很高危組),但由于經濟原因和對手術風險的顧慮,患者一直沒有同意接受手術治療。如不及時手術,會導致患者肺動脈壓進行性升高,嚴重會導致心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患者入院后,為確保此次手術成功,院黨委書記楊勇靈,黨委副書記、院長張鄭平高度重視,成立了以黨委委員、副院長張鎮為專家的治療小組,并協調心胸外科、心內科、手術室麻醉科、超聲醫學科、影像科、重癥醫學科、設備科等相關科室專家,制定了科學、合理、縝密、人性化的診療和手術方案。此次手術的復雜性和高風險在于要在短時間內、順利完成動靜脈插管,把患者體內的血液全部引流到體外循環機,并用體外循環機代替人的心肺功能,使患者的心臟完全停止跳動后,才能切開心臟進行直視下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張鎮副院長親自組織術前討論,確;颊叩陌踩畲蠡、療效最大化,經過周密充分的準備,手術定于3月2日上午進行。
3月2日上午8:30分,隨著手術室無影燈打開,手術各個團隊有序進入進行準備,黨委委員、副院長張鎮、楊旺東到現場指導協調,以確保手術萬無一失。手術開始,主刀醫師先在人體最大的血管——升主動脈及上、下腔靜脈插管建立體外循環,灌注停跳液讓心臟停止跳動后打開心臟,當打開患者心臟時,發現房間隔缺損比術前評估的位置要低、面積要大得多,手術難度因此也比術前評估成倍增加,手術團隊及時調整思路,修剪大小合適的自體心包補片,用細如發絲的縫線,把心臟房間隔缺損用心包補片嚴絲合縫修補上,由于缺損的底部緊貼下腔靜脈開口,位置較深,操作空間狹小,縫線的進針深度及針距都有嚴格要求,稍有偏差,術后都會造成極嚴重的后果。心臟停跳有嚴格的時間限制,這要求手術團隊必須有熟練的技術及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當修補結束后患者心跳重新跳動,食道超聲檢查修補處無殘余漏,手術成功,全場醫務人員長長地松了一口氣,每個人臉上都露出了勝利的笑容。術程共經歷3個小時,術后患者轉至重癥醫學科(ICU),術后第一天停用呼吸機,第二天就轉回了普通病房,目前患者恢復良好。
心臟外科手術是
黔東南州人民醫院一項新技術和重大項目,本次體外循環(即用體外循環機代替人體心肺功能,維持血液可以不經過心臟和肺而進行周身循環,心臟內因無血液流動從而為手術提供條件)下心內直視手術風險大、技術含量高,手術全過程包括心臟超聲、麻醉、心臟直視外科手術、體外循環灌注、術后重癥監護等各手術程序均由該院心胸外科手術團隊獨立自主完成。
科普知識:什么是先天性心臟病?
通俗地講,正常人體的心臟分為四個腔,就像一幢樓房的四個房間,兩間在樓上,兩間在樓下。樓上的叫心房,樓下的叫心室。左側的叫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側的叫右心房和右心室。正常情況下,房與房、室與室之間都有一道隔墻隔開,互不相通。如果心臟沒有發育好,心房或心室之間出現孔或洞。前者稱為房間隔缺損,后者稱為室間隔缺損。此外,常見的還有動脈導管未閉和法洛氏四聯癥等疾病。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這三種先心病是最常見的,這些疾病及其并發癥導致了先心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同時造成了患者及家庭沉重的心理負擔。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有手術治療與介入治療兩種方法,介入治療該院已獨立開展,此次心臟直視下手術在該院的成功獨立自主開展,為黔東南地區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帶來了福音,無論是介入還是外科手術治療,在黔東南州人民醫院就能實現患者的康復治療,既省去了長途跋涉的辛苦,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為患者爭取了寶貴的診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