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貴州省黔東南州開展酸湯質量提升行動, 打造酸湯質量品牌,有效推動了產業發展, 同時使全州8萬余剛剛脫貧的農村人口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為加快全州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借鑒。
培育龍頭,抓品牌帶動
打造酸湯產業園,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建設凱里酸湯及特色食品產業園區規劃3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1.5平方公里, 強化園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1300套廉租房供企業租住,6000噸冷鏈倉庫投入使用。入駐酸湯加工企業10家,2021年預計實現產值2.8億元。
狠抓品牌打造,形成品牌引領效應。積極為企業拓展市場搭建平臺,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全州開發酸湯系列產品100余個,主要有“亮歡寨”、“玉夢”、“釀三月”、“苗廚”、“潘小小”、“肖家園”等酸湯品牌產品。
培育龍頭企業,形成市場競爭效應。通過引進新上或改制企業,促進企業建設新廠房、引進新設備、轉化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打造新品牌、增開新門店、開辟新市場,成功培育壯大了亮歡寨酸湯加工廠、玉夢酸湯加工廠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的酸湯加工龍頭企業,部分企業已將產品瞄向了越南、柬埔寨和印尼等東南亞市場。
積極開展合作,形成利益共享效應。多種渠推介黔東南州酸湯產業,先后吸引了廣西柳州螺螄粉、重慶火鍋產業集團、劉一手火鍋、江蘇無錫苗小壇、四川成都山里的味道、北京苗鄉樓餐飲有限公司等紛紛涌入黔東南,探秘“最正宗”的酸湯,尋求合作共贏模式,增強凱里酸湯產業市場影響力。
搭建平臺,抓創新驅動
開展專家問診,助力品牌建設。針對企業存在“凱里酸湯”產品名稱使用率低、市場曝光較少的問題,組成專家深入凱里、丹寨、鎮遠、黃平等縣市開展調研,充分了解企業發展現狀、對品牌信心及顧慮,一對一針現場解答解答企業問題,鼓勵企業按照州級統籌使用“凱里酸湯”統一LOGO。舉辦黔東南州“凱里酸湯”品牌設計大賽,提升品牌創意水平及文化內涵,進一步推動“凱里酸湯”和企業品牌的協同發展。亮歡寨牽頭的《凱里酸湯產業專利導航》項目還獲得省知識產權局專利戰略研究立項,支持資金15萬元,助推凱里酸湯產業持續創新發展。
豐富產品種類,解開酸湯健康飲食的秘密。積極推進傳統凱里酸湯向休閑食品、佐餐食品、保健產品、關聯產品及精深加工方向發展,積極聯合高校研究團隊,從酸湯對人體健康的醫學角度開展科技攻關,從酸湯代替食鹽、酸湯延長白菜存放時間、酸湯對人體消化系統健康作用等方面,逐步解開酸湯健康飲食的秘密。
深化交流合作,破解產業發展關鍵核心問題。著眼于凱里酸湯發展面臨的凱里酸湯發酵周期長、風味不穩定以及運輸過程中油水分離等技術瓶頸,通過與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聯合攻關,聚集省內外創新資源,轉化凱里酸湯技術成果,解決了長期制約酸湯發展“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
統一標準,抓品質提升
統一標識,酸湯產品標識規范整齊劃一。組織開展凱里酸湯集體商標和凱里酸湯地理標志注冊申請,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省局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8月“凱里酸湯”獲準注冊為集體商標,成為我州第一件特色產業集體商標。主動參與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酸湯調味料》團體標準起草,6家單位納入貴州省發酵性酸食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積極推動各類酸系食品的標準化進程。
統一標準,制定酸湯系列團體標準。《凱里酸湯 紅酸湯》、《凱里酸湯 白酸湯》以及相應的生產技術規程,已發布并實施。同時開展餐飲方面(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小吃方面(酸湯粉)相關標準制定工作。
共享技術,保質量更是保安全。通過黔東南州凱里酸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各成員單位積極開展合作,共享技術成果、產業發展規劃、品牌效應、招商引資和行政政策等資源要素,進一步保障了凱里酸湯的品質穩定和食品安全。
統一規劃,推動酸湯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堅持“以質量促轉型、以品牌帶升級”,不斷拓展現代經營方式,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進一步推動酸湯產業品牌化、標準化、集約化、規范化、安全化發展。酸湯產業已成為貴州知名質量品牌。
通過開展酸湯產品質量提升行動,有力打造貴州酸湯第一質量品牌。 “凱里紅酸湯”被中國食品協會列為全國三大特色火鍋底料; “凱里紅酸湯”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凱里市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酸湯美食之都”稱號;凱里酸湯魚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酸湯加工業發展帶動酸湯原料種植,促進農產品產業結構調整,大大提高了農產品轉換率。2020年全州酸湯完成產值2.11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76億元。酸湯產業“一業帶多業”,特別是促進了全州酸湯餐飲業快速發展。全州擁有酸湯類餐飲企業403家,營業收入10.07億元,從業人員1518人。以“亮歡寨”“侗嘎佬”“苗阿哥”“苗嶺高山”等為代表的凱里餐飲企業已陸續沖出黔東南,走向貴陽、遵義、長沙、懷化、杭州、重慶等地及內外相鄰城市。(龍宗興 蔣文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