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疫情防控堅固防線,守護人民群眾健康安全,有一群人,從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直堅守一線,站好每一班崗,日出日落,這群最可愛的白衣天使沖在疫情防控最前線,守護每個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他們是最亮的星,點亮百姓心中的“安心之光”。
“請戴好口罩,保持1米線距離,請有序進行核酸采樣。”發熱門診護士吳金玲每天要重復這句話上千次,喉嚨經常都喊到“冒煙”,她和同事們分三班倒,24小時進行核酸采集,隨著近段時間異常碼的增多,吳金玲每天要不厭其煩地給病人解釋,對只有身份證沒有手機的老人,她們全部用自己的手機幫老人登記數據、采集核酸、標本收集,一氣呵成,既專業又敬業。吳金玲說:“只要能保護好這座城市,累一點沒關系,我們雖然累,但市民們積極排隊來檢測更不容易,大家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團結一心、防控疫情。”
在黔東南州人民醫院核酸采集點,分為異常碼采集區、住院病人及陪護免費采集區、綠碼采集區、隔離區等,“大白”們在現場指揮,采集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幫助老人和孩子通過打印核酸檢測碼,為現場人員答疑解惑、疏導有序排隊配合采集工作。核酸采集人員每兩人組成一個采集組,一刻不停地掃碼、采集、封存、消殺、再采集……自遵義發現疫情后,發熱門診增加了核酸采集點、隔離帶,進行全天24小時核酸采集,日采集人數最多達兩千余人,從平時的日采量 600-700人增加了 3倍。雖然工作強度大,但所有核酸采集醫務工作人員毫不退縮,他們堅信:“我們辛苦一點,讓老百姓放心一點!,大家都很團結,齊心協力做好核酸采樣,有的同事生病了也仍然堅守崗位。”發熱門診負責人張宇說。在各個采集點,勇敢逆行的白衣天使們成為最耀眼的暖心“大白”,每一個人都值得點贊。
除了大家所熟悉的負責核酸采樣的醫務人員,還有一群人也在跟病毒爭分奪秒賽跑,他們就是黔東南州城市核酸檢測基地中的新冠病毒檢驗人員。新冠病毒核酸的檢測,是確診患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金”標準,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而進行核酸檢測的檢驗人員,可以說是與病毒距離最近,接觸最頻繁的一批醫務人員。
與病毒的較量,需要爭分奪秒,為了縮短患者確診時間,真正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我院核酸檢測基地24小時從未停歇。近一個星期以來,日檢測也由原來的幾百例猛增,多的時候甚至超過六千例。每天上午9點開始,每一批的檢驗,從標本轉運到實驗環境準備,從個人防護做到位到實驗擴增、結果分析,從廢棄物的處理到實驗室的消毒,這一整套環節 5 個多小時,基本上每天完成最后批次的核酸檢測基本上凌晨一點左右了,還有夜間急診核酸檢測,需要通宵加班。
正在實驗室做核酸檢測的龍麗副主任介紹,穿著密閉的防護“裝備”工作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特別是在-30pa的負壓實驗室中,猶如身處海拔3000米的高原,呼吸也會受影響,時常感覺胸悶呼吸困難,說話明顯費力,再被防護服、N95口罩、防護面屏等包裹得密不透風,檢驗人員在里面不用待多久,衣服就濕透。連續工作幾小時后,會出現頭暈、惡心等“高原反應”,核酸檢測的工作強度和對檢測人員身體的挑戰都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這幾天十多度的氣溫,工作幾小時下來,衣服褲子還是濕了。”龍麗副主任表示穿脫一次隔離服流程復雜,而且隔離服都是一次性的成本較高,在完成核酸檢測任務前必須得忍著不喝水不上廁所,一天班下來,整個人都是虛脫的。
盡管檢測任務辛苦,連續在恒溫負壓環境下高負荷工作,他們早已精疲力盡,但為了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檢測人員們都毫無怨言。核酸檢測人員不接觸患者,卻是直接跟病毒打交道,離潛在的危險極近。一組數據,一張報告單,看似簡單,但背后卻是檢驗人員不畏風險的辛苦付出,他們為新冠患者的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們是幕后的英雄,堅持當好抗疫戰線上的“排雷兵”,以最快速度“揪出”病毒,在幕后為抗疫出力。(楊曉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