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2歲的趙小平來自陜西省寶雞市,是一名熱愛殘疾人事業的聽障兒童語言康復訓練教師。2009年底,趙小平輾轉來到貴州省黔東南州,并在該州殘聯支持下自籌資金創辦了天使聾兒語言康復中心。12年來,趙小平在與病魔作斗爭的同時,幫助黔東南州300余名聽障兒童實現了從“無聲世界走向有聲世界”的夢想。
教學中的趙小平。受訪者供圖
飽受震撼 立志要當助殘者
1969年,趙小平出生在陜西省寶雞市一個教師家庭,兒時的他無憂無慮,夢想長大后當畫家。但天有不測風云,趙小平讀小學六年級時,母親因病去世。1988年,已經上高三的趙小平正全力備戰高考,父親卻得了嚴重的肺病,他不得不放棄高考,全心照顧父親和兩個年幼的弟弟。
生活的苦難不僅沒有磨滅趙小平當畫家的夢想,還激發他自學了裝修設計。1997年,父親病重去世,這一年,趙小平已經28歲。“都說三十而立,我的30歲卻是人生轉折點。”趙小平說,30歲之前,自己夢想當畫家,但生活的重壓迫使他自學了裝修設計,原本也有了不錯的收入,可30歲那年無意接觸到聽障兒童語言康復訓練時,自己的人生軌跡徹底變了。
原來,29歲的趙小平曾路過一所正在升國旗的特殊教育學校,廣播里放著國歌旋律,操場上的孩子們卻在用手語“唱”國歌,這一幕深深觸動了他。“要是他們能說話該多好啊。”鐵門外的趙小平沉思良久。一年后,趙小平結識了從事聽障兒童語言康復的老師,他才知道聽障兒童經過康復訓練是可以開口說話的。
“讓聽障兒童開口說話,這件事很有意義,我希望能盡一些微薄之力。”就這樣,趙小平走上了聽障兒童語言康復訓練教學的道路。憑借吃苦耐勞、執著前行的信念,趙小平刻苦自學聽障兒童聽覺訓練、發音訓練及語言訓練知識,并順利取得《陜西省聾兒聽覺語言康復高師資培訓證書》,成為了一名合格的聽障兒童語言康復訓練教師。
2001年,趙小平在陜西岐山縣辦學招生時,遇到了1名7歲的小女孩,孩子母親是聾啞人,父親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因沒有多余的錢做康復,孩子一拖就是7年。“語言訓練的黃金年齡是0到3歲,7歲確實有點晚了,但孩子學得很快。”趙小平說,考慮到家庭困難,他決定免費為孩子做康復,經過20余天的發音訓練,她學會了說“爸爸”和“媽媽”。
“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剛學會說話那天,父親來接她放學,我輕輕推她喊爸爸,孩子邊叫爸爸邊跑到父親懷里,滄桑的父親沒有回應,只是緊緊抱著孩子,眼淚撲簌簌的掉,那一刻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提及當時的感受,趙小平哽咽著說,自己一開始做語言康復訓練只是想讓孩子開口說話,但看到那對父女相擁的畫面,他忽然明白,得以康復的并不只是一個孩子,還是整個家庭。
聽障兒童用手語“唱”國歌、一聲“爸爸”擊潰父親防線,這兩個畫面讓趙小平飽受震撼,也更加堅定了他在聽障兒童語言康復訓練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信念。
“我以前從沒想過要當老師,還是這么特殊的老師。”趙小平直言,也許在耳濡目染中,自己早已被父母潛移默化地影響。
教學中的趙小平。受訪者供圖
幾經輾轉 扎根苗鄉勇筑夢
趙小平與貴州的緣分,源于學生家長。2005年,趙小平在陜西寶雞市開辦“童聲聾兒語言康復中心”時,接收了從貴州遵義市慕名而來做康復的雙胞胎兄弟,因兄弟倆康復效果良好,他們的父母便邀請趙小平來貴州辦學。2006年,趙小平在貴陽市開辦了聽障兒童語言康復中心。2008年,中心學生人數達到23個,他們來自貴州各市(州)。后來,趙小平還短暫地在遵義辦過學,但因遵義市殘聯康復中心創建了專門的語言康復訓練機構,他出于幫助缺乏語言康復機構地區聽障兒童的考量,離開了遵義。
2009年底,幾經輾轉的趙小平來到沒有聽障兒童專業語言訓練機構的黔東南州凱里市,他找到時任黔東南州殘聯理事長的朱建華,建議創建黔東南州天使聾兒語言康復訓練班。經專題會議研究,黔東南州殘聯決定由趙小平具體負責天使聾兒語言康復訓練班創辦工作。2010年初,訓練班順利開課,但僅有2個學生,這可急壞了趙小平,為讓更多聽障兒童不錯失語言康復訓練最佳時機,人生地不熟的他深入鄉村去招生。
彼時,黔東南州的交通并不方便,趙小平去鄉鎮往往要倒好幾班車,而從鄉鎮去村里就只能步行。“雖然克服了交通難題,但招生還是很難。”趙小平坦言,黔東南州是民族地區,且當時村里年輕人少,自己說著普通話打聽聽障兒童信息,很多老人聽不懂,經常被當做人販子拒之門外。后來,趙小平邀請當地殘聯的工作人員帶他入戶,這才逐漸取得家長信任。
然而,盡管知道趙小平是聽障兒童康復訓練教師,但家長們并不相信聽障兒童還能開口說話。為打消家長疑慮,趙小平做出了“免費康復訓練20天”的承諾,卻也只招到了8個學生。趙小平沒有放棄,他堅信只要康復訓練有效果,就能得到家長認可。經過20天系統訓練,孩子們大多掌握了“爸爸”“媽媽”等簡單詞匯的發音,家長也終于相信聽障兒童能開口說話。此后,便陸續有家長將孩子送到康復訓練中心,中心的教學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軌。
“‘跑’,看我口型,‘跑’。”趙小平一手拿著打火機,一手拿著點燃的蠟燭,引導孩子們練習“跑”字的發音,他還不時讓孩子觸摸自己喉部的振動來感受發音。一遍、兩遍、三遍,趙小平和康復訓練中心的老師們不厭其煩地重復著簡單的方式和程序,讓聽力殘缺的孩子一步步學會了發聲、吐字、說話。
“聽到孩子第一次叫媽媽,我高興地哭了,那種心情真的沒法形容。”學生家長于彬告訴記者,她的孩子今年4歲,已經做康復訓練1年多,現在能正常交流,明年就送去上幼兒園。
從被拒之門外到家長慕名而來,趙小平用10余年辛勤付出獲得了廣泛認可,他感慨地說,聽障兒童在3歲左右進行科學的語言訓練,完全可以進入普通小學就讀,他們的人生之路也會因此改變,希望越來越多的家長能夠重視聽障兒童語言康復訓練,讓更多孩子走出“無聲世界”。
正在上課的孩子們。人民網 王秀芳攝
堅守初心 身患癌癥志不移
2011年是康復中心籌建的關鍵期,趙小平卻病倒了。4月24日晚,腹部陣陣劇痛折磨得他徹夜未眠。次日清晨,在家人強烈要求下,趙小平終于肯去貴陽檢查身體。但在家人提出陪同時,他卻以中心離不開人為由拒絕了。
“當時去貴陽的火車上我痛得昏昏沉沉,但仍以為是小毛病。”趙小平說,直到4月27日一家省級醫院剖腹探查后,才發現回盲部已發黑穿孔,兩個腫瘤經活檢確診為直腸癌。“當時醫生也亂了方寸,他們從另一個醫院請來了專家,手術進行了近9個小時。”趙小平清晰記得,因病灶穿孔致腹腔感染,當時只能摘除1個腫瘤,并在腹腔留置了2根引流管,醫生要求在2月后進行二次手術。
醫生的話,趙小平開始是記著的。可是一忙起來,他什么都忘了。2012年1月,趙小平在家人多次提醒下來到重慶一家腫瘤醫院就診,比醫生要求“在2月后進行二次手術”足足晚了半年。此次手術,醫生將直腸全部切除,小腸改道右腹部,趙小平在病床上躺了20天。兩次手術后,身高1.7米的趙小平體重已由術前的130多斤降到了93斤。
但是厄運沒有就此打住。2012年5月初,還在化療中的趙小平傷口感染化膿,右腹部不斷增長的包塊被診斷為“盲腸癌術后腹壁轉移”,俗稱“癌癥轉移”。“那段時間我顧不上其他,只想讓康復中心的老師盡可能多的掌握知識,在我‘走’后把中心一直辦下去。”抱著這樣的信念,趙小平拖著病體與時間賽跑,忙于康復中心的審批工作。7月,在當地殘聯支持下,黔東南州天使聾兒語言康復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并順利通過了貴州省殘聯的驗收。
2012年8月,趙小平準備再次手術時,接到了中殘聯即將舉辦全國第一期聽障兒童康復輪訓班的通知。手術還是培訓?權衡再三,趙小平毅然選擇參加輪訓,他克服種種困難,以優異成績結束了為期10天的培訓。回到康復中心后,趙小平又加班加點、毫無保留地將所學知識傳授給了其他老師。9月5日,趙小平終于躺上手術臺,做了第三次手術。
手術結束后不久,趙小平又四處奔波,在貴州省和黔東南州殘聯支持下為康復中心的孩子們爭取到了“七彩夢計劃”項目——7歲以下聾殘兒童免費康復。2013年5月,黔東南州天使聾兒語言康復中心上報中殘聯備案,成為黔東南州唯一在中殘聯備案的定點康復機構,填補了黔東南州聽力殘疾兒童語言康復領域的空白。
“那段日子很艱難,但孩子們給我了堅持的勇氣和動力,很慶幸自己堅持下來了。”趙小平說,自己雖然無法把握生命的長度,但完全可以把握生命的厚度,能夠看見孩子們天真的笑臉,他就心滿意足了。
如今,黔東南州天使聾兒語言康復中心已由創辦之初的3名教師12名學生,發展到15名教師50余名學生,累計幫助300余名聽障兒童開口說話,且大多數已經進入普通幼兒園或小學隨班就讀。因工作出色,趙小平被授予“全國助殘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
扎根苗鄉12年,拖著病體與時間賽跑,趙小平挺起脊梁,用愛心托著苗鄉聽障兒童走出了無聲世界,成為千萬助殘人士默默付出的一個縮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