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三穗縣堅持把促進旅游業發展作為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傳承和發展苗侗特色民族文化,展現三穗各民族民風民俗,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著力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模式,解決了1200余名少數民族群眾就業,帶動了3000多人增收。使旅游業成為助推民族團結進步的助推器。
一是推廣“三變模式”,促民族發展提經濟效益。按照“村民共建、村民共享”的原則,通過復制推廣“三變”改革模式,使界牌村全體村民積極參與抱團發展。通過對景區內的山林、溶洞等資源進行評估,評估后的資源折價入股公司;將集體資源股權量化到戶,并將財政扶貧資金1218萬元量化給貧困戶入股,使全體村民全部成為股民;鼓勵村民現金或土地入股。按照公司章程,利潤分配占比為資源股(人頭股)10%、入股分紅68%、滾動發展基金12%、壯大村集體經濟8%、公益基金2%,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萬元”的“雙超”目標。
二是旅游“搭臺唱戲”,促民族團結提景區人氣。依托我縣旅游資源為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搭臺唱戲”,充分借助景區LED屏、展板宣傳欄、承辦大型聚餐聚會等方式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效果和景區人氣雙提升。并結合我縣民族文化,找準民族文化與全域旅游的結合點,大力發展民族傳統工藝品制作、民族文化產業一條街等民族文化旅游業態。同時依托我縣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把楊至成將軍的紅色故事融入景區的講解,積極發揮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作用,讓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宣傳紅色文化、推動紅色旅游的生動實踐。今年上半年,我縣旅游總人次達172.1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4.92億元,A級景區營業收入570.98萬元。
三是豐富“民族活動”,促文旅融合提民族活力。結合我縣民族民風民俗開展特色活動,深化文旅融合。在各景區景點開展北洞攔門酒、燈光節、民族音樂節、千人長桌宴、民族美食文化節、民族盛裝節、非遺文化展示、農特產品展銷、農事體驗等系列民俗活動,讓各方游客在游玩過程中深深感受到“東西南北相承一脈、中華一家其樂融融”的團結情誼。并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大數據等渠道擴大提升三穗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和感染力,進一步激發民族活力。截至目前,我縣共開展各項特色民族活動12次,通過抖音、微信等平臺宣傳200余次,瀏覽量達40萬次。
四是強化“內外結合”,促民族交流提服務質量。針對大多數旅游從業人員學習不足,鼓勵旅游從業人員多讀書看報,通過不定期組織職工到國內著名旅游景區開展旅游服務學習、人文風情、城市文化等方面的體驗性考察,用現實感受引導職工加速社會化轉變,主動接受外來文化,更新發展觀念,激發景區職工積極主動的服務意識。加大旅游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從旅游接待、餐飲、導覽等各個方面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提升我縣旅游服務質量。截至目前,指導貴洞景區外出學習10次,組織全縣旅游從業人員培訓7次,1300余人受益,其中少數民族達800余人,占比62.5%,有效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閔智)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