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日,走進
臺江縣施洞鎮舊州村蔬菜大棚,一片郁郁蔥蔥、長勢喜人的油菜苗破土而出,村民們正忙著把棚里的菜苗移栽到大壩上,“梁書記,這一框菜苗搬到哪一塊田。”繁忙的人群中,一道忙碌的身影在大棚里一邊指導著村民采摘,一邊幫忙搬運。“跟著我來。”梁書記回答道。

貴州財經大學教授梁龍博士在稻田邊給村民講解水稻種植技術
村民口中的梁書記,是貴州財經大學教授、農學博士梁龍,2021年貴州財經大學派駐
臺江縣施洞鎮舊州村擔任第一書記。
舊州村位于施洞鎮西部,清水江南岸,村域國土面積16.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18畝。過去,舊州村還是一個貧困村,盡管2020年已脫貧摘帽,但在可持續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仍存在許多難題,而梁龍的到來,這一切正在悄悄的改變。
謀劃特色產業,促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去年,我剛來到舊州村的時候就發現,這個村自然資源豐富,區位條件優越,基礎設施也有一定的建設,但是村里的發展思路不是很清晰,而且群眾的內生動力不足。”梁龍站在村委老活動室前說。

貴州財經大學教授梁龍博士在指導村民種植西紅柿
為迅速熟悉村里的情況,梁龍一到村里,便以駐點村為家,傾情投入,全力以赴。他用一個月的時間走村入戶,收集村情民意,努力為舊州的鄉村振興謀篇布局。
“剛開始他們都不相信我!”梁龍在收集群眾有什么發展意愿后坦言。
2017年,舊州村通過合作社流轉150畝土地組成一塊大壩,用來種植紅菜薹、白蘿卜等產業,結果效益不好,大家漸漸失去了發展信心。后來,又遭受了雪災,破敗的大棚使得壩區一度荒廢。
實抓實干,贏得信任。為盤活閑置壩區資源,梁龍來到村里調研后首先建議種植萵筍。但經過往年的失敗,大家對他持懷疑態度。最后,經過他和村“兩委”多次入戶動員后,大家才愿意試一試。
“今年萵筍總共收獲了18噸,品質都很好,全部賣出去了。”梁龍笑著說,“通過這件事,大家相互之間才逐漸建立起了信任,有了收入,村干和村民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提上來了。”
隨后,梁龍積極協調資源,爭取項目規劃實施稻田綜合種養工程,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在壩區修建機耕道、灌溉水渠和硬化田坎,將浙江青田模式和當地傳統養殖方式相結合,引導群眾發展“稻+魚”產業。“想不到土壤不好的壩子,今年水稻居然畝產量達1400斤,我們只試種了20來畝的水稻,就豐收了3萬余斤稻谷,6000多斤稻魚。”舊州村副主任吳國文驚訝之余連聲贊嘆。

梁龍主導實施的舊州大壩高標準農田建設初具雛形
轉變理念,提振信心。梁龍到來后,積極爭取施洞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制定了系列的產業發展激勵制度,帶領村“兩委”利用合作社主動承接一些勞務項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改變了以往村集體經濟組織不敢參與承接項目的思路。并且還讓村合作社積極吸納群眾參與到產業鏈上來就業,以合理的利益分紅機制,讓村民從項目和產業發展中獲益,不斷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今年以來,他指導村合作社先后承接藍靛育苗供應、田坎加高加固、春耕秋種等勞務項目,僅今年就承接種植了藥食兩用藍靛250余畝、春耕秋種機械翻犁工作面積1000余畝,不僅為村民解決了就業崗位,也為村里集體經濟收入拓寬了渠道。同時,還帶領村民采用錯季發展產業方式,種植了辣椒、西紅柿、草莓和發展獺兔養殖等產業。截至目前,有效促進了舊州村集體經濟收入達79萬元。
“舊州村在梁書記到來后,產業發展有很大的起色,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舊州村黨支部書記張光明高興地說。
堅持科技興農,助力鄉村產業走深走實
作為農業學博士,梁龍將自己的“論文”寫在了田間地頭。駐村一年來,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舊州村的產業發展上下足了功夫,采取“稻魚小循環、種養大循環”方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將舊州村獺兔場產生的糞便投到村里的水稻、西紅柿、辣椒、草莓、玉米及藍靛等農業產業中,增加有機肥、微量肥、微生物菌肥,從而提高土壤活性和生產力,構建種養循環生態系統,實現稻魚、藍靛、果蔬、獺兔的綠色、有機發展。也使得兔場的糞便廢棄物得以資源化利用,減輕了養殖污染,進一步改善村里的人居環境,有效促進了舊州村現代農業生態循環的可持續發展。
“不僅這樣,梁書記還經常教我們西紅柿、草莓、水稻種植和防治病蟲害等方法。”站在一旁的村民龍土耶直言。
一年里,梁龍積極協調各類資金,先后為村里購買了3臺小型翻犁機和1臺小型挖溝機。“我想再籌購1臺翻犁機,在我們舊州村組建一支農業機械化隊伍,提高農業產業發展的效率。”梁龍信心滿滿的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說干就干。他親自駕駛翻犁機在田間地頭給村民做駕駛操作示范,手把手指導村民如何使用翻犁機和挖溝機。“等大家都會使用了,農業機械化隊伍
人才自然水到渠成。”梁龍邊講解機器的使用方法邊說。“我們的翻犁機隊伍不僅僅是解決本村機械化生產需要的問題,而且還要去承接全鎮、全縣乃至縣外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需要的任務。”

貴州財經大學教授梁龍博士駕駛翻犁機在大壩上犁地
同時,他還以上黨課、院壩會等形式為村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遞黨的“好聲音”,普及科學種養知識,進一步增強村民的發展信心,并常常組織群眾到田間地頭進行農業知識講解、農業機械實操培訓等,不斷增強群眾的農業科學知識運用能力。
下一步,梁龍還想推動舊州村實施“黨支部+高校+合作社+村民”的組織模式,計劃引進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的納米硒、納米膜等科技,將舊州村大壩的稻漁綜合種養、大棚草莓、西紅柿精品果蔬種植、藥食兩用藍靛種植和獺兔養殖全面富硒化,著力將舊州大壩打造成小而精、小而優、小而特的新型農業示范基地,并依托施洞苗文化4A級旅游景區,促進鎮村兩級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推動校村合作,激發鄉村內生動力
在
人才振興方面梁龍也毫不松懈。自2021年10月份到舊州村以來,他積極對接施洞鎮黨委、政府,在村里成立了“施洞鎮貴州財經大學博士服務工作站”。主動向自己的“娘家”貴州財經大學請示匯報,牽線貴州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與舊州村一道建立了“校村聯合”產學研基地。圍繞“產學研展銷”發展思路,又成功將舊州村申報成為了“貴州財經大學校地勞動教育實踐(實訓)基地”。隨后在“娘家”的支持下,他再接再勵,再次將舊州村成功申報為全省第一批64個“貴州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實訓)基地”之一。
通過“校村合作”帶動舊州村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內生力量。一方面高校派出人才到村進行實踐和研學,另一方面將村級“能人”送到學校培訓。今年以來,舊州村先后有21名鄉土人才參加了各類培訓,其中包括8名致富帶頭人,為舊州村的鄉村振興輸送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此同時,貴州財經大學也有10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先后300余次來到舊州村開展勞動實踐實訓。
“在村里發展一兩個高效益的產業,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現代化人才隊伍,這是我駐村的目標之一。”梁龍說。

貴州財經大學教授梁龍博士在查驗藍靛苗
田間地頭“寫論文”,答好時代“趕考卷”。駐村以來,梁龍始終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僅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抓好村里的產業發展,而且傾力協助村黨支部書記抓好黨支部建設。還先后協調了洗衣粉、牙膏、衛生紙、肥皂等近30000元的日常生活用品,用于村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移風易俗、環衛積分兌換等工作,引導村民參與到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工作中來。同時積極走訪獨居老人和留守兒童,為他們送去了溫暖,這些舉措得到廣大村民的好評。
如今,舊州村在梁龍和貴州財經大學的幫扶下逐漸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產業大壩生機盎然,舊州村民喜笑顏開。
一年的時光轉瞬即逝,梁龍在舊州駐村的時間也已過半。“兩年時間不長,舊州村的發展才剛剛起步,駐村結束以后我還要申請以科技特派員的形式,繼續促進校地合作,把勞動教育實踐(實訓)基地持續的發展下去,為鄉村振興貢獻綿薄之力。”梁龍堅定地說。
舊州村如何走好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道路?田間忙碌的身影、地里留下的腳印、機械轟鳴的聲響、田間收獲的莊稼、百姓臉上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楊江華、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