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崇德拿著電影《馬紅軍》播放光碟在給人們介紹當年的故事
馬老去世的噩耗一傳開,各級各部門都非常關切,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黔東南州退役軍人事務局、中共黃平縣委、黃平縣人大常委會、黃平縣人民政府、黃平縣政協(xié)、黃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等部門領導或委派代表分別到位于該縣新州鎮(zhèn)黃飄村屯上寨馬老家吊唁,并送上花圈和慰問金。馬崇德老人的遺體將于2022年1月30日安葬。
馬崇德同志出生于1917年1月,這位世紀老人是廣西樂業(yè)縣邏沙鄉(xiāng)黃龍村棒屯人。
1931年,剛滿14歲的馬崇德就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在南昌與紅軍戰(zhàn)斗中被俘虜。在被紅軍看守期間,親身感受到共產黨的優(yōu)待政策和對勞苦大眾、工農子弟的深厚情誼。1932年,他毅然決然在湖南參加了紅軍,被編入紅一方面軍。
馬崇德生前在接受采訪時,向鏡頭敬上一個標準的軍禮
1934年10月跟隨中國工農紅軍踏上了舉世聞名的長征,在湖南湘江戰(zhàn)役中左腿受傷。1934年秋末冬初時節(jié),由于傷口發(fā)炎至潰瘍,來到黔東南臺江縣與黃平縣交界的清水江,在淌過冰冷的江水后,傷口感染更加嚴重。馬崇德掉隊后,吃力地走到黃平縣蒙加村鳳凰山時倒在路邊一塊田角里,當地苗族青年沈光健冒著殺頭危險將他救回家中治療。為防國民黨黔軍來搜查,沈光健將馬崇德轉移到偏僻的一座小廟里隱藏了起來,每天偷偷包飯給他食用和換敷草藥。在沈光烈等好心人的關照下,馬崇德的傷情才基本好轉,體力逐漸恢復。沈光健救治紅軍的事傳出去后,保長逼沈光健要人,沈光健只好逃到谷隴、旁海等地避難。于是馬崇德又輾轉到炭坑村,苗族村民潘繼勇將他收留并繼續(xù)為其醫(yī)治腿傷。馬崇德傷口痊愈后,就在黃飄一帶以做長工為名,并向人們悄悄宣傳紅軍在蘇區(qū)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激起了苗族群眾反抗封建地主階級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斗志。他的行動被當地“三青團”秘密監(jiān)視,為了免遭國民黨反動派的毒手,1939年,馬崇德經人介紹,來到黃平縣檢察所食堂以做飯為掩護,又在這里潛藏了3年。之后再次回到黃飄,到鄉(xiāng)公所食堂任火夫,直到新中國成立。
苗族群眾掩護馬崇德的劇照
解放初期,當地群眾竭力向人民政府反映馬崇德是紅軍留下來的革命同志。當時的黃飄鄉(xiāng)指導員張以慶和謝吉貴動員馬崇德出來工作,但他覺得自己沒有文化,不愿出來增加人民政府負擔,就謝絕了工作安排。在土地改革時,黨和政府給他分了幾間瓦房和較好的田地,不久還與當地一位王姓的苗族姑娘結婚成家,從此在黃飄屯上寨安居樂業(yè)下來。
“馬紅軍”相依相伴的幸福晚年
由于馬崇德經常在當地給群眾講述共產黨和紅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的動人故事,所以當地許多人都稱他為“三共產”或“馬紅軍”。1987年,經中央批準,馬崇德被認定為失散紅軍。截至2021年底,馬崇德老人是貴州省黔東南地區(qū)唯一健在的失散紅軍戰(zhàn)士。“馬紅軍”根苗鄉(xiāng)充滿神奇而又平淡的人生,在當地民間里廣泛傳述著。2010年由潘洪波編劇,陶明喜導演,舒耀瑄、楊紫茳、阿幼朵主演的電影故事片《馬紅軍》被搬上銀幕,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管理局以《公映許可證(電審數字[2010]第244號》批準,在全國公映后,觀眾們才第一次知道這位世紀老人熱血時期的戰(zhàn)斗故事和后來默默無聞的生活。(廖尚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