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下午,
在黔東南州雷山縣陶堯村
今年已經61歲的張小妹
在凱里市融媒體中心
寶貝回家黔東南志愿者的接力下
與35年未見的親人相認
“張小妹找到了!”這不僅對親人來說是個好消息,更成了村里的大喜事。大年初二當天,張小妹的哥嫂來了,侄子、侄女來了,鄰里鄉親來了…...
大家站在村口翹首以盼,當那個瘦小的身影在寶貝回家志愿者的攙扶下出現時,鑼鼓聲、鞭炮聲、吹呼聲頓時響起,張小妹的侄子、侄女們則一邊鼓掌一邊大聲喊著:“歡迎姑媽回家!歡迎姑媽回家!”此情此景讓很多人流下喜悅的淚水。
遺憾的是,張小妹的父母再也不能看到這一幕了。“姑姑(張小妹)走失后,我們到處尋找,爺爺、奶奶沒多少文化,不知道去哪里找,就整天傷心,過度悲傷導致生病,最終帶著遺憾先后去世了。”張小妹的侄女張國銀告訴記者。
喝過欄門酒,牽著大哥、大嫂的手,張小妹還像當年那個小妹妹一樣,跟著哥哥、嫂子回家了。只是在家“等候”的爸爸媽媽成了擺在客廳里的兩張照片,她站在遺像前一言不發。此時的張小妹或許想起了過去在這里生活的點滴,當年那個風華正茂,歸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自己……
2021年6月14日,一個來自廣東高州名為小鄒的男孩在某視頻平臺聯系上了凱里市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小鄒說:“我看到你們發布了很多關于尋親成功的視頻,我想讓你們幫我媽媽張小妹找到家,她已經離開家35年了,她經常說到凱里這兩個字。”
為了盡快幫小鄒完成這個心愿,記者將情況告知寶貝回家黔東南志愿者,也就是那個時候,一個“高州張小妹尋親群”組建完畢,在群里,通過與小鄒的交流,志愿者和記者漸漸了解了35年在張小妹身上發生的事情。
“大概是1986年4月的時候,我媽媽剛剛生了我姐姐,為了維持家庭生活,她就背著姐姐從她家里出發打算去周邊一個叫凱里的地方找工作,誰知半路遇上兩個婦女,見我媽媽暈車,她們假意靠近并照顧我媽媽,獲得媽媽信任后,最終以幫媽媽找工作為理由將其騙到廣東高州,將媽媽和她背上的妹妹一同拐賣。”小鄒說。
盡管后來,張小妹在高州當地重新結婚,并生育了子女,且現在的丈夫也對她照顧有加,但回家的念頭在她心里從未消失,因為在家里不僅有她的親人,還有當時被拐時留在家里的大女兒,她心里一直牽掛著。
盡管小鄒是張小妹和現在的丈夫生的孩子,卻始終將幫媽媽尋親這件事放在心里。
小鄒說:“媽媽背出去的姐姐也跟我們一起生活,感情很好,我讀書的生活費都是她上班掙來給我的。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對我說,希望我長大了,有能力了,能幫她找到家。所以我就一直在想著這個事情,后來在視頻上看到別人尋親成功,就聯系上了那個記者。”
最終,根據小鄒提供的信息:“媽媽張小妹家是凱里周邊的,家門口200米遠有一條河,村里人穿黑色苗族服飾,說吃飯是‘吃mang’。爸爸是做陶碗的,做好后會有車子來運走。爸爸叫張興國,媽媽叫楊真莎,哥哥一個叫張秀剛,一個叫張秀金……”
尤其是張小妹被拐時,背著女兒的那條背帶一出現,通過記者新聞發稿和寶貝回家志愿者走訪,2021年6月15日傳來好消息,在雷山警方的協助下,張小妹的親人找到了。
遺憾的是,由于疫情原因,盡管歸心似箭,但張小妹沒有立即回家,而是根據疫情防控的要求,在完成所有疫情防控程序后,選擇在大年初二回家。
“本來大年初二就是回娘家的日子,現在父母不在了,我是大哥,長兄如父,就和另外兩個兄弟做好安排,像辦喜事一樣,高高興興,歡歡喜喜的迎接我的妹妹回家,我們又多了在這個世界上很寶貴的東西,那就是親人,現在看著妹妹那么幸福,我們也安心了。謝謝所有幫助她的人。”采訪的最后,大哥張秀剛感嘆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