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大喇叭”傳遞交通安全“勸導音”
黔東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隊利用“大喇叭”播報交通安全勸導提示廣播音頻,每天把群眾急需了解的交通安全知識、天氣道路情況送到千家萬戶,群眾安全出行意識無形中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群眾風趣地說,“大喇叭”喊出了我們想聽的“好聲音”,每天為我們的安全出行指點“迷津”,“大喇叭”真是我們安全出行的“順風耳”。
“騎車一定要戴好頭盔,不要超載,不違法載人。”、“摩托車、電動車按車道騎行,不闖紅燈,不逆向行駛。”、“摩托車、電動車不要加裝遮陽傘。”…… 近日,在黃平縣城的大街小巷、鄉村道路,交通安全常識提示聲響起,這些聲音來自黃平縣公安局交警大隊車載“大喇叭”。這些“大喇叭”裝在警車上,無論是高峰執勤還是平時的巡邏,車上的聲音一直不間斷。
“我們大隊采取普通話與“接地氣”的方言、苗語相結合的播報方式,通過村委會“大喇叭”以及巡邏宣傳警車,除了播報支隊下發的交通安全勸導提示廣播音頻、大隊制作音頻外,還向群眾宣講近年來發生在轄區內農村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分析事故原因,普及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通過“身邊事”警示“身邊人。”黃平縣公安局交警大隊大隊長熊茂光說。
據了解,交通安全勸導提示廣播音頻還分發到轄區高速服務區、收費站進行播報,廣泛開展道路交通事故預防警示宣傳工作。
村村通“大喇叭”喊出平安鄉村
“鄉親們,大家好!黔東南交警提示廣大農民朋友:杜絕酒駕、醉酒等嚴重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騎摩托車、電動車時,記得把頭盔戴起來。”……今年以來,黔東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隊巧借農村“大喇叭”平臺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活動,一個個交通安全知識響徹全村,引起了村民駐足停留,仔細聆聽。
為加強交通安全宣傳工作,有效推進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宣傳陣地,全面提升廣大農村人民群眾的文明交通意識、安全意識和法制意識,真正從源頭上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根據農村廣播“大喇叭”具有覆蓋面廣、傳播迅速、收聽方便的特點,黔東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隊統一制作了交通安全勸導提示廣播音頻分發到各村寨,通過各村的“大喇叭”廣播每天早、晚兩次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非法營運危害、“一盔一帶、安全常在”、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等交通安全知識,將交通安全知識傳播到家家戶戶,讓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增長道路交通安全知識,提高農村村民自身法律意識和防范意識。
三穗縣公安局交警大隊大隊長袁安剛介紹:他們大隊將支隊下發的音頻、大隊制作的普通話版的和方言版的音頻發放至各鄉鎮交管站,由交管站工作人員聯系轄區村委會,每天在村里進行播放。目前,交通安全農村“大喇叭”宣傳已覆蓋全縣9個鄉鎮行政村,實現了交通安全“大喇叭”宣傳村村全覆蓋目標。大隊還將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天氣制作不同的宣傳內容,進行農村交通安全“大喇叭”宣傳,在全縣所有村寨進行展開,讓農民朋友平平安安奔小康。
鄉音“大喇叭”讓群眾倍感親切
黔東南州居住著苗、侗等3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總數的80%以上,其中以苗族、侗族人口居多。民族語言和方言眾多,一般的農村交通安全宣傳要突破語言關有些難度。
針對這一情況,黃平、黎平、雷山等縣交警大隊拓寬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專門制作苗語、侗語的相關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交通安全常識等方面“雙語”宣傳音頻,下發到各村,交由各村委會根據居住民族和農民自身特點進行播報,還用苗語、侗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向群眾宣講交通安全知識、交通事故案例,確保廣大農民群眾能聽懂、能接受、能學會,營造濃厚的交通安全宣傳氛圍,全力提升少數民族群眾的交通安全知識。
“釀虧安全帶,開車游克內……”(苗語,意為記住系安全帶,開車小心點),雷山縣方祥鄉水寨村70多歲的楊老者的孫子每次開車外出,楊老者總是百般叮囑他的孫子。楊老者說,自己老了,無法上坡干活,整天閑在家里,經常聽村里的廣播,學到不少交通安全知識,這不,孫子出門還可以叮囑幾句。
黔東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隊通過農村“大喇叭”宣傳交通安全,彌補了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聯網平臺無法覆蓋農村老年人的不足局面,使交通安全宣傳工作在農村地區真正做到了全覆蓋、無死角。特別是方言喊話、苗侗宣講通過“大喇叭”、宣傳車等形式在鄉村、街頭巷尾響起,讓宣傳入腦入心。不少群眾表示:“對于我們來說,少數民族語言既通俗易懂,又很有親切感, 這樣的宣傳方式太接地氣了!”(唐光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