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2023年2月12日,
黔東南州苗學會召開苗族文學藝術工作委員會專題會議。對當前苗族群眾文化活動熱點及
黔東南的民族文化活動開展熱烈討論。2022年苗年節侗年節、巴拉河流域苗族鼓藏節、2023年春節以來,各地在節日期間,認真組織蘆笙舞,通過自媒體積極宣傳家鄉和苗族文化,在網絡上產生的“網紅”效應,表示充分的贊許。
去年意外走紅的《洗衣歌》演奏曲,是開懷、三棵樹的蘆笙演奏者集體創作出來的,對于他們這種創新精神應該肯定,更應該引導。一方面引導和指導他們創作苗族紅色歌曲《鐵路修到苗家寨》,以及各族人民歌頌黨歌頌領袖的歌曲,以便用于大型活動的使用;另一方面引導和指導他們創新性創作諸如《討花帶》等節奏感強的苗族蘆笙曲。
民族舞蹈方面,大家都有緊迫感。藏族的鍋莊舞、彝族的目腦縱歌、摩梭的集體舞等已經成為風靡當地的廣場舞,走進了主流生活,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苗族,卻沒有自己合適的舞蹈提供給廣場舞。希望舞蹈工作者潛心研究各地的舞蹈,在此基礎上創作出簡單易學,適應表演的廣場舞、集體蘆笙舞、木鼓舞、瓢琴舞等,提供公共產品。
關于歌曲、舞蹈創作,與會者談了體會和心得,一方面要積極主動與“大師”合作,另外一方面不要輕視“草根”創作。要在提高民族文化辨識度、接地氣、優美流行方面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