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促進文物有效利用,讓文物生機勃勃。有效利用文物,開展文物保護宣傳能夠讓文物“活”起來。8月2日至20日,在黃平縣圖書館開辦了2024年暑期拓片興趣培訓班、2024年地方文獻拓片活動,共有二十余名學生參與學習,其中包含十余名相關專業大學生,主要進行了拓片技術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教學,提升了記錄、傳承歷史和文物展示的能力。持續免費開放貴州省民族節日博物館、黃平縣革命歷史陳列館,今年以來接待省內外游客、學校師生、機關單位等近10萬人次到此參觀和開展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活動。深入實施陽明文化挖掘研究,以全省陽明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依托王陽明曾停宿黃平飛云崖歷史背景,利用飛云崖古建筑群、貴州民族節日博物館,開展陽明文化挖掘整理、研究推廣等工作,8月14日,省委宣傳部、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欄目組、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在飛云崖開展了陽明·問道十二境研學活動,共有30余人參加。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提升了文物展示展陳、保護宣傳能力。
二是高度重視文物保護,讓文物歷久彌新。文物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縣終把文物保護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文物巡查工作中,督促文保單位切實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同時做好安全保衛人員值班備勤安排,保證人員到崗、責任到人,全面提升文物安全應急管理水平,今年以來對文保單位共開展安全檢查20次,發現整改隱患4個。搶抓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機遇,申報實施了黃平舊州古建筑群(國保)+革命文物數字化連片開發保護展示利用系統項目、黃平巖英紅軍橋(安瀾橋)修繕項目、湘黔長征步道清理維護項目、黃平紅三軍團作戰指揮部舊址修繕項目;完成了紅軍長征黃平紀念碑建設、橘園談話舊址建設、舊州游客接待中心教育研學基地建設(含紅色研學培訓)。今年以來,完成了全國和省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點劃界及公布、73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標志設置、53處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文物兩線劃定。提升了我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維護了文化多樣性、增強了文化自信。
三是夯實文物檔案基礎,讓文物有據可依。對轄區內不可移動文物檔案資料進行實時更新,厘清不可移動文物產權單位(人)和使用單位(人)。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顯示,黃平縣有338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6個、縣市文物保護單位53個,其余為未定級文物。2024年以來重點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成立工作普查隊,組織技術人員積極參加四普野外工作普查,完成20個文物點的前期試點工作,接受省級專業培訓1次,省州督查督導培訓1次,預計2025年5月完成縣內三普工作中所有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全面核查普查,公布一批有價值的文物保護單位,對新發現有價值的20個文物點進行普查研究,核實其價值。為文物保護管理和保護宣傳奠定基礎。
下一步,我縣將扎實推進文旅融合,加強文物保護成果宣傳推廣,全面提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以實際行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讓黃平百姓共享文化遺產成果。
(姜小蝶)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