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啟蒙衛生院變了。環境整潔了,診室敞亮了,醫生更耐煩了,還有縣人民醫院的專家坐診,看病真的是很方便了!”近日,到錦屏縣啟蒙鎮中心衛生院就診的患者贊嘆聲不絕,該鎮丁達村10組72歲老人楊秀花更是親身體會。
老人2個多月前開始出現輕微的全身乏力、納差等癥狀,曾輾轉省內外多家三甲醫院就診,作骨髓穿刺后明確診斷為“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MDS)”。后返家口服藥物治療,癥狀無好轉,近3天來乏力、納差明顯加重,行走困難,并有雙下肢水腫,四肢皮下瘀斑,由家人送到該鎮衛生院。
“患者乏力原因主要為重度貧血所致,皮下瘀斑明顯,隨時有凝血功能異常和出現消化道大出血的風險,急需進行輸血治療,以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錦屏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啟蒙鎮中心衛生院執行院長黃仕高介紹,患者之前雖到外地就診過,但乏力、納差癥狀改善不明顯,患者本人不同意再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治療,要求就在本地衛生院治療。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困難,啟蒙鎮中心衛生院立即啟動危重病人應急搶救預案,從該鎮衛生院抽血到錦屏縣人民醫院輸血科進行配血,配好的血立即由120救護車護送回啟蒙鎮中心衛生院開展輸血治療。上午輸完血后,患者中午就能夠自行下床行走,輸血治療效果明顯,相關后續治療也得以逐步進行。
醫療服務同質化,群眾就醫更省時省心。讓群眾在鄉鎮衛生院就能享受到縣級醫院的診療服務水平,正是得益于錦屏縣打造的縣域醫療次中心建設。
今年5月,錦屏縣人民醫院抽調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仕高、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張澤鵬、感染科住院醫師劉彩霞、神經內科住院醫師龍正林、副主任護師王仁梅等5位醫護人員組成縣級“組團式”幫扶團隊,駐點幫扶一年,同時配套檢驗科、總務科、設備科、信息科等醫輔科室人員進行柔性幫扶形式,助力啟蒙鎮中心衛生院的省縣域醫療次中心建設,逐步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促進縣級醫療資源下沉,不斷提升基層診療能力和水平,更好滿足基層群眾的看病就醫需求,讓群眾看病就醫更省時省心省錢。
老人楊秀花的病例,成為啟蒙鎮中心衛生院輸血治療的首例;填補了該衛生院在輸血技術及MDS患者救治上的空白,為提升該區域的醫療水平打下基礎。
三個多月來,通過縣人民醫院“組團式”幫扶團隊的技術幫扶、管理指導輸出,啟蒙鎮中心衛生院的整體診療和服務能力水平有了明顯提升,住院部新增的乳房膿腫穿刺引流術、輸血術、胃管置管術、重度貧血、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癲癇持續狀態、帕金森病、帕金森綜合征、急性胰腺炎、腸梗阻等20多個收治病種,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老百姓的實際困難,有效落實了分級診療,讓群眾少跑路,足不出鎮就能看成病、看好病,患者滿意度大幅提升。
縣級優質醫療資源沉下去,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升上來。錦屏縣人民醫院“組團式”幫扶啟蒙鎮中心衛生院工作,在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的同時,雙方還通過專家下沉、遠程會診等方式探索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通過共享資源和技術交流,著力提升啟蒙鎮中心衛生院的醫療服務水平,確保幫扶工作的連續性和深入性,讓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縣級醫院的優質診療服務,就醫看病更省時省心省錢。
“原來有很多病在我們這里不能治,現在縣專家來后可以治療了。鎮里群眾不用再去縣城就醫,這里的項目收費標準更低,報銷比例更高,群眾就醫負擔切實減輕了。”啟蒙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楊大輝說。
既要看得上病,也要看得好病。以打基礎、立框架、建機制為重點的縣級“組團式”幫扶,啟蒙鎮中心衛生院醫療次中心建設正從一級醫院標準向二級醫院標準穩步邁進。目前該衛生院門診能夠診治的病種為78個,住院能夠收治的病種為46個,2024年1-8月業務收入為360萬元同比增長44%。黃仕高表示,下半年衛生院發展將在持續提高檢查治療手段和降低藥品比率等方面下功夫,努力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加全面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逐步實現群眾在“家門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目標。
(通訊員:吳水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